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忌不自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题2】(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小题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小题4】.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9 04:1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缟素(________) 错 (________) 谕(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小题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文章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唐雎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同类题3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小题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小题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逐齐师() ②公问其()
③望其旗() ④公输盘()
(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公问其故A.己奉公B.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械A.民请命B.下不例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
【小题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小题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小题2】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同类题5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都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因地宜  巴陵状/引人入
B.北巫峡/情达理  山岳形/滋暗长
C.暮冥冥/日西山  春和明/触生情
D.心旷神/然自乐  宠辱忘/白头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内容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纪念被贬官的膝子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政绩。
(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目睹阴雨连绵时洞庭湖上萧然的景象,会心生忧愁哀伤;看到皎洁的月光普照洞庭湖面时,又会无比欣慰与欢喜。
(丙)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表明心迹,愿意像“古仁人”一样,超越个人的快乐与忧愁,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小题3】“以天下为己任”是《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精神境界。结合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这种精神境界在杜甫、柳宗元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链接材料二)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链接材料三)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城将败。轼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子厚)柳宗元的字。②(子本相侔)利息和本金相等。③(没)没收。④(佣)受雇的工钱。⑤(知)掌管,主持。⑥(涂潦)道路泥积水。⑦(侪chái)类  ⑧(锸chā)锹,⑨(沈)同“沉”,没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