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仓: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 谢: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小题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3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à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á.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①门庭若市:    ________
②面刺:    ________
③不相说:    ________
④走:    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小题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________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小题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小题5】甲乙两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士既事者兼月: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宫妇左右莫不王(______)
(2)时时而进(_______)
(3)公狐白之裘(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耳者 孔子闻
B.时时而进   立有
C.窥镜自视   雨雪三日天不寒
D.上书谏寡人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小题3】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选文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B.(乙)选文表现了晏子是一位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的人。
C.(甲)选文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表现邹忌的治国之才。
D.(甲)(乙)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同时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小题4】(甲)(乙)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小题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唐雎对
头抢地尔 : ④何也: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②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小题3】从文段(甲)中可看出秦王的性格特点是: ________。唐雎的性格特点是: ___________。
【小题4】试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在表达内容上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西汉刘向《列女传》,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担者三夫(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_________)
(3)母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 
(4)即有不,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
B.指通豫南,达汉阴 括母上书言王曰
C.尽与军吏、士大夫 王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 王终遣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小题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成:保守成就。③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⑤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行乱其所为  拂: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士 拂: (4)征与吾共天下 安: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小题3】(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