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仓: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 谢: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小题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3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 (2)给馈饷,不粮道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事 百万
② 决胜千里之外   不求闻达诸侯 
③ 未知二  以彰
④ 可计日待也。   有一范增不能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小题4】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同类题2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与臣而将   ②长跪而之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头抢地耳
A.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B.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C.徒有先生也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小题3】(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小题4】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同类题3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
(3)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___
(4)亡天下 卒: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词的意思。
(1)肉食者鄙鄙:  (2)小惠未徧徧:
(3)牺牲玉帛牺牲: (4)彼竭我盈盈: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   
【小题3】文中肉食者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1)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  ,战中
(2)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  ,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