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
(3)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___
(4)亡天下 卒: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19 12:0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醉翁之不在酒____
(2)佳木而繁阴____
(3)竹森然以高____
(4)果蔬可以邻里____
【小题2】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小题3】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小题4】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小题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鲁肃过寻阳
(2)非复吴下阿蒙
(3)涉猎经史
(4)唯傅修期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小题3】与“蒙辞军中多务”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为大有所益
B.公亦此自矜
C.我酌油知之
D.钱覆其口
【小题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小题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胶鬲举于鱼盐B.已而军细柳 (《周亚夫军细柳》)
C.故知创业D.春冬时 (《三峡》)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1)行乱其所为
(2)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
(4)征与吾共天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小题5】从乙文中找出能表达甲文观点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同类题4

请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中的文告
B.愿为鞍马,从此替爷征   集市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塞山岭
D.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B.不闻杼声 万里赴戎
C.昨夜见军 对镜花黄D.双兔傍地相告
【小题3】下列语句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在集市到处购买马具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们十年后回来了。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翻译:给木兰一共记了十二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翻译:打开我东面屋子的门看看,在西面屋子的床上坐一坐。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旦辞爷娘去……”八句以排比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B.“旦辞爷娘去……”八句,写木兰从家里出发,经过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悲壮激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文章的繁简安排极具匠心,重点着墨写木兰征战场面,对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也作了简单的描述,富有生活气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扩充)B.秦王色(屈服)
C.祲降于天(吉祥)D.寡人矣(告诫)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头抢地耳徒有先生也
B.受地先王告之
C.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
D.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登轼望之
【小题3】(小题3)下面各项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了严厉的指责。他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并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对方屈从他的意志。
B.秦王的骗局被揭穿后,便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但唐雎不为所动,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进行反击。
C.选文通过语言与动作描写刻画了唐雎的机智勇敢、有胆有识、临危不惧、爱国忠君的性格;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秦王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性格。
D.最后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