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 (2)给馈饷,不粮道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事 百万
② 决胜千里之外   不求闻达诸侯 
③ 未知二  以彰
④ 可计日待也。   有一范增不能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小题4】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27 08:2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氏春秋》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C.孙叔敖疾 疾:疾病
D.王数封我矣 数:多次(或屡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小题4】将甲文选段中画横线的子翻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类题5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     ②有一人徙
【小题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小题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