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2)之者谁(_________)(3)云归而岩穴(_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8:5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猛浪若(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响(__________)
③梅花为寒所(__________)
④石篑为余言(_________)
【小题2】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绿 烟 红 雾 弥 漫 二 十 余 里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
(2)将其喉
(3)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患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乃伪睡
B.久,目似瞑/犬阻,不使前也
C.更不止野心矣/所欲有甚
D.杀之而取其革/重修岳阳楼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同类题3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B.非木杮   斯陋室
C.辈不能究物理    我亦无他,惟手熟
D.其言    是再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B.众服确论 岂能暴涨携之去
C.果得数里外 山门圮
D.何陋有   一老河兵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做出正确的推断。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后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石兽。
D.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经验的作用大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判断,而要依据经验来判断。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杂然相
③河曲智叟以应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居 笑止之
B.汝心固 春冬
C.达汉阴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D.残年余力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小题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子孙荷担者三夫”属于定语后置。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句中“箕畚”属于名词作状语。
C.“甚矣,汝之不惠”和“美哉,我少年中国”句式相同。
D.“出入之迂也”和“苦其心志”两句中,“迂”和“苦”都是使动用法。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小题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