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①貶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大臣贲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救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范伸淹谥号文正。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 B.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 |
C.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 D.公之赐质厚矣(赏赐)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大臣/责之/曰 |
C.士大夫/莫/敢往别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
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
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 |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D.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A.(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
B.(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
C.(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
D.(甲)(乙)两文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把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