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他是____代的文学家。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______)
(2)佳木而繁阴(______)
(3)伛偻提携(______)
(4)筹交错(______)
【小题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这句话来表示什么意思?
【小题4】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小题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联系全文你能感受的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09: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予至扶风之明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②弥:整、满。③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④甲子:农历四月十一。⑤丁卯:农历四月十四。⑥忭(biàn):高兴,快乐。⑦属:同“嘱”,意为劝酒。⑧荐饥:连续饥荒。
【小题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小题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予至扶风明年
B.太守自也   太守
C.明年,政通人和 三月乙卯乃雨
D.杂然前陈者 不知人之乐
【小题3】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等。
B.甲段中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C.乙文中,从“弥月不雨”到“乃雨”“又雨”到“大雨”,雨患成灾,作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D.甲文作者紧扣一个“醉”字,一个“乐”字,抒发情感;乙文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何共同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乐(__________________)
(3)颓然乎其间(_________________)
(4)树林阴(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大量地运用了骈散句,使得文章句式整齐却又富于变化,如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B.本文除第一段之外,每一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由写景到游乐再到归去的景象,使得文章层次清晰,脉络鲜明。
C.文章中太守的“醉”和“乐”本质上是统一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 “乐”始终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D.第一段先从一个全景的镜头即“环滁皆山”写起,再逐层拉近,依次介绍了琅琊山、酿泉,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主景醉翁亭上,这样层层推出,不仅交代了醉翁亭的具体位置,更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
【小题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说说《醉翁亭记》和材料都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高尚情怀,请结合课文和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同类题3

游乐赏景,或醉或痴,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请给句中的加点词标注读音。
(1)伛提携
(2)雾松沆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苍颜发 强饮三大 上下一
B.是日定矣    湖中焉得有此人   有痴似相公者
C.溪深鱼肥    泉香酒冽 博学笃志
D.住西湖 一车炭,千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太守喝醉了。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游乐赏景令作者如痴如醉,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1)太守醉醉在醉翁亭共享______________与民同乐
(2)相公痴痴于湖心亭静赏______________卓然不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作州:指欧阳修担任滁州知州。②直:径直。③即:到。④即:根据。⑤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
请依据(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以“乐”(填写一个字)贯穿全篇;(乙)文则以“____________”(填写一个字)贯穿全篇。遭遇贬谪的欧阳修筑亭并题名“醒心”,盛世不忘忧,显示了“____________”(填写文中四字短语)的政治家风范。
(2)两篇文章都表现了太守(欧阳公)的两种“乐”,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注)①亭:岘山亭。②叔子:西晋政治家。③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望蔚然而深秀者/因以君
B.自号曰醉翁也/山有亭
C.渐闻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所至有
D.之者谁/其后轩为光禄堂
【小题2】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醉翁之不在酒____
广而新之____
【小题3】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
②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小题4】概括(乙)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结合《醉翁亭记》全文,反映了欧阳修怎样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