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甲)(乙)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行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1】《行路难》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____;《为学》的“吾一瓶一钵足矣”与诗歌中的“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情感相似。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小题3】下列对诗文中的“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借路途之难喻指人生仕途艰难。
B.乙文中强调为学的难易可以相互转化。
C.一诗一文都表现出面对困难时积极的态度。
D.一诗一文都表明知难而进就能够战胜困难。
【小题4】上面诗文都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甲诗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从“_______________”到自信乐观的心理转变;乙文通过人物描写出了富者从最初的_______________、嘲讽到惭愧的心理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9:4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所欲有于生者(______)
②故有所不辟也(______)
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开篇从精神修养过渡到讨论物质需求,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说理深刻。
B.作者举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D.本文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逐步深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鱼,我所欲也 欲: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