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当待:等到。②轻鯈(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③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④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⑤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⑥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⑦无忽:不可疏忽错过。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晓雾将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③窥谷忘__________
④然中有深趣矣 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小题3】甲乙丙三文都是绝妙的山水小品,甲文以“_______”字总领全文,奠定写景抒情的基调;乙文写水极富特色,“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写出江水__________的特点;而丙文是王维写给友人_________的邀请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画出在岁末寒冬想象出来的山中春景,可见王维不但“诗中有画”,文中也是有画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7: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仆去月谢病:我上个月因病辞官。②薜(bì)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③幽岫:幽深的山穴。④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动物等的鸣叫和谐动听。⑤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⑥葺:修建。⑦办:具备。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要的词语。
①四时备 ___________    ②沉竞跃 ___________ 
③孤峰日 ___________    ④仁智之 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美   莲,花君子者也(《爱莲说》)
B.未复有能其奇者    相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C.遂葺宇一犬坐于前 (《狼》)
D.斯已办   我如浮云(《论语 · 述而》)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小题4】(甲)(乙)两文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簧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娥:美女。③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④东阿王:曹植。⑤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⑥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金陵人,此(______)   (2)余一小舟(______)
(3)武林门而西(______) (4)棹小舟入湖(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
B.更有痴似相公 杂然而前陈
C.已心飞湖上也 有去国怀乡
D.余强饮三大白别    聚室谋曰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小题5】(甲)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醉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树林阴(____________) (2)泉香而酒(_______)
(3)太守之其乐也(_______) (4)乃公寄于此也(_______)
【小题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小题3】甲文从一个“____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小题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为什么而乐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息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注:①窈然:深远貌;幽深貌。  ②咎:责怪

【小题1】句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余与四人拥火
B.心之/子非鱼,安知鱼之
C.卷石底以/山高月小,水落石
D.乃记而去/而余亦悔其随
【小题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即可)
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 一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出,火且尽。________
【小题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含蓄的抒发了作者_____的心情。(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作者游山的经历,柳宗元先被悦耳的水声吸引,然后_____(用原文填写),最终发现了幽静美丽的小石潭,体会到游览之乐。而王安石却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填写)。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