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小题2】(小题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
B.予尝求古仁人
C.已而细柳营
D.策不以其道
【小题4】(小题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小题5】(小题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25 10:4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瞿塘峡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选自陆游《入蜀记》)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平 如 削 成 仰 视 天 如 匹 练 然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
【小题3】(乙)文中“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甲)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乙)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
【小题4】陆游到瞿塘峡可能是夏季吗?联系(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列片段,回答小题。

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选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记》  

注释:(1)兴平:在阳朔县北境。(2)饱东佹南:忽往东忽往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2)少闲人(_____________) 
(3)泊而候曙(________________) 
(4)月未起(_____________)  
(5)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
【小题3】根据三段文字,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苏轼的自我解嘲之意,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
B.乙段中“清荣峻茂”高度凝练,紧扣上文,“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也写柏树。“良多趣味”,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C.丙文徐霞客饱览漓江山水之色,他羡慕住在漓江边如在仙境一般的百姓。
D.甲文“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为”是“作”的意思;丙文“江为山所托”中的“为”是“因为”的意思。
【小题4】乙文“良多趣味”,丙文“真山水中窟色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