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木兰诗》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翻译:织布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正对着窗户织布。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翻译: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壮士们十年后胜利归来。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C.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小题3】根据选文,对木兰形象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勤劳善良
B.孝顺明理
C.勇敢刚毅
D.徒慕名利
【小题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的排比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非实指。渲染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与繁忙,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豪迈气概。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雄姿。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描写边塞夜景,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生活的艰辛。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小题5】下列对选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B.全诗详略得当,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更能突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征战生活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寥寥数语,可谓简而又简。
D.征途思亲几句话描写细腻,但不符合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特点,所以应该略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0 04: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习之:    者如斯夫:  
③三军可帅也: ④好之者不如之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A.人不知不愠
B.学时习之
C.温故知新
D.与人期行,相委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小题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散 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