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郾县任上所作。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这种踌躇满志的情怀,也充溢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B.“飞来山上千寻塔”,活用典故,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描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
C.“闻说鸡鸣见日升”,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
D.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是为后两句作铺垫。这是将写景与抒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02 07:5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

(选自《祭欧阳文忠公文·临川先生文集》)

(丙)

黄溪夜泊

(北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①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②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③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④上下往复:升升降降,调出调进;⑤屯邅(zhūn zhān):处境艰难困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⑥此诗是作者于景祐四年(1037)被贬夷陵时经黄溪所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而终不可者______   (2)其谁与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示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如公器质深厚
A.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B.盛衰兴废
C.属予作文以记D.得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公 仕 宦 四 十 年 上 下 往 复 感 世 路 之 崎 岖
【小题4】(乙)文用了两处“呜呼”,你认为这两处“呜呼”应当用什么样语气来读?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小题5】王安石在(乙)文中提到了欧阳修诗文的特点,请你就(丙)诗来印证王安石的观点。
【小题6】有人评价欧阳修是“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查。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于天下济: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小题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