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对待“说”和“做”的?请从他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作答。(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07 02:4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的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的背诵,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小题1】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什么?
【小题2】找出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
【小题3】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内:①思维缜密 ②洒脱飘逸 ③多愁善感 ④乐观风趣,其先后顺序应是: ____________
【小题4】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本文最后一段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小题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小题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同类题3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   ①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②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小题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热情  ②拈轻怕重B.①热忱  ②挑三拣四
C.①热忱  ②拈轻怕重D.①热情  ②挑三拣四
【小题2】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小题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同类题4

(一)阅读《凡尔赛宫》(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6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290年的历史。A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B 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C 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D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雍容典雅。宫内还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成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门对称的17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的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小题1】第1小节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_______________ ,然后说明其全宫占地总面积。从中可知道凡尔赛宫包括两大部分,即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本段说明宫殿建筑的顺序是:从_________ 到 ________,再到__________ 。
【小题2】“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是从第(1)节中抽出的句子,放在A、B、C、D哪一处最合适?
【小题3】第2小节能体现“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的有四方面。请分别写出这四方面
【小题4】从第二小节中找出一个与第一小节“造型优美”结构相一致的四字短语
【小题5】根据选文,说说作为宫殿建筑,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有什么不同之处?
紫禁城有4座城门:南面有午门,北面有神武门,东西有东华门、西华门。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周围环绕着10米多高的城墙,墙外是50多米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