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sì):藏书的器具。③约:简要,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吾与汝毕力平(2)一反焉(3)录则朗诵十余遍(4)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年九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再读有所录/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一字不/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D.帝感其/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题3】(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
【小题4】填空和简答。(16分)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2分)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02-23 03:2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小题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20个字)
【小题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不得超过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