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诗歌默写(共8分)
①《论语六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②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③《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④《观沧海》一诗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千古名句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2-24 04:3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著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小题2】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唯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兼霞》的这一艺术情境。对此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C.“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理想实现了。
D.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水无止境的追求。
【小题3】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B.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
C.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D.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妻凉)的冬日画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