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小题3】(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小题5】(小题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06 03:5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行/遥遥无
B.陈元方年十一/元方年七岁
C.周公不孔子/可以为
D.元方入门不/义无反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
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
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
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
【小题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的故事,你认为两则故事都突出反映了他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走送,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
B.不敢出一言复   衾拥覆
C.手自笔录,计以还 寓逆旅,主人再食
D.每借于藏书之家 以是人多以书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各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①常:人名。②贻:赠送。③qì:完结,终了。④弥束:更加紧密连接。⑤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⑥胠箧qū qiè:一只打开的箱子。⑦伏:通“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非木柿____________ ②转转不____________
③人其板____________ ④塔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塔动因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康肃忿曰   则天下之事
C.乃瓦布之   为顺流下矣
D.动如初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小题4】仔细摘摩甲文中老河兵的“笑”与乙文中喻皓的“笑”,分析两人“笑”的不同意味
【小题5】下列各项均是同学们从甲乙两文中得到的启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
B.要联系实际,客观判断,不要主观臆想。
C.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
D.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