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小题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小题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10: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千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对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开”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开诚布公、政令通达的特点。
B.“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刻画出一幅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部分中国人,即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政客。
B.“他信力”“自欺力”属于仿拟修辞,是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来的,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脊梁”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
D.“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句中“状元率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小题3】对文章的论证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既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做铺垫。
B.作者根据对方论据得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和“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两个观点,这是通过批驳论证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C.作者通过摆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直接对对方论点进行了批驳。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运用了举例论证,从正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下列不属于本文的语言特色的一项是(  )
A.尖锐犀利B.富有战斗性
C.带有讽刺意味D.平淡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了。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对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小题2】对选文第③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小题3】第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是(   )
A.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B.强调最后的两个形容词。
C.不至于写成太长的句子,长句难懂。D.突破老格式,进行大胆创新。
【小题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小题5】选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题目。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1】选段回忆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小题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3】资料链接:

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1)资料所述内容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这里“我”所见的学校曾一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五猖会》的相关内容,谈谈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