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孔乙己》选文,回答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小题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_____________部分。
【小题2】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小题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25 09: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小题1】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什么? (1)_________(2)____________
【小题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周围群众,“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影响“我”观看事实片的兴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大吼大叫,因此“我”很讨厌。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小题3】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与_______这两件事。(每空不超过6个字)
【小题4】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小题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本文属于_________________。对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
【小题2】以下论据不属于对方的是(   )。
A.自夸“地大物博”。
B.只希望着国联。
C.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小题4】文章第③④⑤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了对方的论点?请你结合第③自然段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小题5】请你简要分析第⑥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