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个诱人的字眼,一种动人的情愫。戍卒回家途中的“行道迟迟”,兰芝归家之后的“进退无颜仪”,游子异乡回望时的“长路漫浩浩”;陶潜辞别官场时的“复得返自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回家”,不同的感触。
长江师范学院实行学生“阳光锻炼”计划,要求早起签到,建议点名处距离宿舍1000米,这一计划被学生质疑“搞形式主义”。有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比任何管理都有效,而且每个人做事计划不一样”。计划实施时,重庆已经入冬,7点打卡时天还没亮,气温低,“有点不恰当”。
郑州大学推出“早餐工程”,每次限量供应480份早餐券,先到先得。活动在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响,有同学表示,“不只是为了免费早餐,更是为了找到一个让自己坚持早起的理由”;也有同学说,“刚开始参加纯属凑热闹,但后来真的渐渐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母亲本已答应孩子的请求,下班后会从超市买回他喜爱的食品可行色匆匆,她却因遗忘而直接回到了家,面对两手空空的母亲,孩子强烈不满,不觉有了情绪,高声质问,此情此景中,有的母亲会返回超市买回食品,有的母亲会批评孩子不懂事理,也有母亲会思考在此时此刻该与孩子交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