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②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④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⑤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⑥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句话,读之令人警醒——“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生存的压力与竞争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敌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正如照相机不知道敌人是手机,方便面不知道敌人是“饿了么”。
而最近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与深思。该片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可以说“科幻”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2018年12月23日,硕士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郑州某大学内一长队打算参加2020年考研的学生便百米冲刺一般跑进前一刻作为考场的自习室占座,为来年的考研做准备。据报道,该大学有专用的考研自习室,有长明灯,不排课,可以占用到考研前。
对于考研的同学狂奔占座,网友展开了热议。
(1)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2)你自律的成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3)有一首歌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作为身处新时代的你,读了上面的材料,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有人说:如果不想走到最后的边界,就不要突破最初的边界。有人说:人生需要不断突破边界,方能达到另一境界。还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边界,一为约束,一为突破。
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才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女成年行冠礼或笄礼,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英国孩子到16岁,家长会为他(她)举办“成人礼”。有的仪式安排在祖辈安息的墓地,让孩子聆听关于家族发展的历史,发表“成人誓言”,有的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行,还有的是学做菜、做家具、盖房子,体会生活的不易。
材料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成人礼”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