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祈求
蔡其矫
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当人悲伤,
至少给予安慰,
而不是冷眼竖眉;
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
每一天都涌流不息,
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
没有谁要制造模式,
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我祈求,
总有一天,再没有人,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
【小题1】诗人在这首诗中祈求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小题2】诗人以“祈求”开始,以“不再祈求”结束,是否矛盾?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28 03:0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屐

鲁田

(1)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2)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印。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起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3)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了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4)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5)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6)一天,一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7)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8)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9)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10)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从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也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11)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12)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13)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本文对“爸爸”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   )
A.语言描写B.肖像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小题2】作者多次描述“江南的雨”,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爸爸”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全文看,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京报 2017.01.14)雾霾,是昨天政协委员讨论、聊天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谈及刚刚经历的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的雾霾,大家非常关注,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雾霾事关民生,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还影响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品质与未来。
其实,近几年来,市政协一直都在跟踪全市的雾霾治理工作。2016年,市政协将“雾霾治理”作为重大议题,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主席、主管副市长出席,23个承办单位、48位政协委员参加。委员们提出的94条建议,有82条被完全采纳、12条被部分采纳,进一步促进了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对机制等重点工作的完善。今年,市政协又将PM2.5治理阶段性目标列入民生重点协商议题,且提上了与津冀两地政协协商的议程。
被市政协委员们紧盯不放的背后,是雾霾已成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难言之痛!在雾霾笼罩之下,整个城市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显然,雾霾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要积极面对、妥善处置。
材料二:
(中视财经网 2017.01.09)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9天多的雾霾,从1月8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1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媒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2013年9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个方面的35项措施,执行3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在全国层面,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
材料三: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媒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之下,多个城市正在限制汽车出行上路,并暂时关停了大量工厂。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9日报道,首都北京以及邻近的天津市等超过20个城市在过去48小时一直启动重污染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官方媒体报道,北京市在12月19日暂时关闭了数百家工厂,交通部门对出行车辆采取单双号轮流限行的措施,限制出行车辆。
报道称,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红色预警”从12月16日开始并将持续至12月21日,数十个城市的学校停课,并有其他应急措施进行中。
河北省已下令工厂暂时关停或降低产量,水泥、铸造、钢铁、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实施停限产措施。山西省要求火电、钢铁、焦化、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降低生产负荷,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则实施停产。河北和山东两省的多家棉花工厂已经暂时停产。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2月19日引述中新社、中国天气网等消息显示,中国环境保护部12月18日通报上述改善情况,并称中国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雾霾的效果初步显现。北京市17日的实际PM2.5日均浓度也比预测值下降。各地由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据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市“红警”启动后截至目前,北京市本地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约1/3,本地产生的PM2.5降低20%以上。
报道称,中国此轮污染范围广大,17日上午,黄淮和江淮地区受霾影响区域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接近1/9,而且影响范围还在扩大。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等23个城市已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措施。
据美国某网站12月19日报道称,非政府组织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向记者展示了中国4600多家企业的实时废气排放监测图。图表显示,全国有270家企业废气排放超标,只占全部监测企业的一小部分。他表示,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马军认为,记录数据是实现解决中国污染问题需要的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些有害污染物中包括被称为PM2.5的空气颗粒物。马军称,在2013年之前,没有一个城市的PM2.5的水平得到监测和发布。现在有超过400个城市的数据得到了监测与发布。中国进入了发布空气质量信息的时代。这比过去透明多了。
他认为,PM2.5水平在逐步下降,但困难的地方在于,现在是区域性污染,而非城市污染。对北京来说,如果区域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风只会把雾霾从河北省吹过来。另一方面,中国可以接受的日均PM2.5水平是75(微克每立方米),超过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最高值。尽管如此,这个目标还是很难实现。中国大多数城市都达不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政协委员们谈及刚刚经历的雾霾,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因其是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雾霾,影响着我们城市居住者的健康。
B.虽然在全国层面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但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所以今年中央表明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
C.马军认为,记录数据是实现解决中国污染问题需要的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PM2.5水平在逐步下降得益于此。
D.马军认为,只解决北京的雾霾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北京周边譬如河北的雾霾问题,风也会把雾霾从北京周边地区吹过来。
【小题2】材料一、材料二传达了哪些共同信息?
【小题3】我国在解决空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儒学,中华民族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在这一点上,儒学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主张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是中国各个兄弟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在儒学传向东亚的历史上,从未发生“一手拿经书,一手拿利剑”的情形。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儒学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罗素赞许中华民族是“骄傲得不愿意打仗的民族”,对儒学的维护和平意向表示充分的肯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如果能够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与人为善,一心向善,就能够超越自我从而成为圣人。
B.孔子把内在的“仁”看作人生价值的源头,所以,儒学的价值实现应该是依赖于自身力量的。
C.“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就是:人生来就是善的,人的本性之中存在着接受道德观念的基础。
D.孟子和孔子的儒学观念有一致性,他们认为人在修炼自身时不需要受外在力量的规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指出了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文章在对“仁”“性善论”的分析中论证了儒学价值观是“立足于内在性”的。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言论,是为了论述人是应该向善的。
D.文章分析了儒学价值观的内涵,层层推进,证明了儒学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宗教价值观和儒学价值观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了儒学价值观,否定了宗教价值观。
B.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儒学与人为善的观念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非常关键。
C.罗素赞许中华民族“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可见儒学的和平主义取向也被西方一些学者认可。
D.儒学主张各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在当今时代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上面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灰尘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是萧生,是武松……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

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的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不,应该是快感,老邓觉得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老邓看见有人在墙上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那些字笼在阴影里,具体是什么字,老邓使劲眯着眼,仍然没有看清楚。其实看清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老邓想。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之前老邓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戏”为题,并未紧扣小说所写的有关荒废的戏园的内容,说明作品的主题是借老邓来到戏园表现其对戏曲发自内心、难以割舍的热爱。
B.小说多次描写“灰尘”,说明戏园废弃已久,悄无人迹;写老邓站在台子中央时,多次提到“自己”,突出了老邓曾有的荣光和现在的失落、寂寞。
C.文中说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又说他眼前“晃悠着一些人”,突出了老邓对戏曲的深厚情感以及戏曲中各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巨大魅力。
D.小说并无紧张激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运用意识流手法,细腻地表现了老邓所处的环境及来到戏园的动作、心理活动。
【小题2】小说描写夕阳的变化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日:“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江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磁”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敌”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時”。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