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小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小题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28 01:5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 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 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 四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 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A.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的掉渣却绵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赵脑袋嗡地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编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来自红袖小说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庆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
E.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含意丰富深刻,深化了文学作品应以生活为底色不应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主题。
【小题2】老赵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赵的性格特征。
【小题3】围绕修稿,老赵与编辑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写作原则?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刘喜秋香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
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妹子接来。
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的似亲姐妹,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都给她送一份。
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他发射。在菊花的示意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地笑,丢死人了!”
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还说:“使劲捶!”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
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像。
于是,烧完了“七•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
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孩子们说的办吧!”
“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
“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
“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
“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
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轻了十岁。
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
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
“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
“就是那四不?”
“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
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汽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
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
B.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
D.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的形象,比如“尽他妈出洋相“到处瞎显摆”“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较2016年平均水平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

(摘编自人民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2018.4.19)

材料二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知识付费平台优惠活动统计

平台名称

年费会员价格

会员权益

导师领读

4.23优惠方案

喜马拉雅FM

365元

1000本好书解读;2000本全网有声书;30个精品专栏

行业KOL

原价365元年费会员,降价为198元,热门有声书、专栏5折

得到

365元

千本好书任意听

行业KOL

6大领域电子书特价

蜻蜓FM

148元+138元(免广告版)

单集8.8折,包月书库免费收听

4月18日-22日,全场5折,精品专栏限量送

知乎读书会

198元

畅听600本精选书;500本热门电子书;200本知乎原创电子书;12场会员live

行业KOL

原价198会员,降价为128元

懒人听书

98元

会员书库免费听

4月23日指定书籍2折;4月24日指定书籍3折;4月25日指定书籍4折

好好学习

398元

一键解锁100门课程,365本好书

年费会员68元

 

注:KOL,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即“关键意见领袖”。KOL对社交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包括解读图书课程)的主要开设者

材料三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

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

关于有声书的另一种担忧是,“听书”的快速发展会否让静心阅读的习惯受到挑战?至少,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

(摘编自《解放日报》《有声书成新阅读方式:内容版权、商业模式待探索》2015.9.17)

材料四

虽然有声读物(audioBook)是英美市场的热门,但很多细节仍然耐人寻味。

去年,来自Audiobooks.com 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从未听到过有声读物的最后一章,这其中包括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有20%的读者完成),扎迪·史密斯的畅销小说《摇摆时光》(有52%的读者完成)和政治明星尼克·克莱格的《政治:极端之间》(有67.5%的读者完成,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功)。

当然,有些读物则天然地与有声书的特质更为合拍,比如乔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阴界》。这部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因其剧本式的设计而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演员阵容强大、长达7小时的音频版本更符合作者对小说架构的创造性设计,也更易于接受。

另一类典型是演员和主持人的回忆录,比如艾伦·帕特里奇创作的回忆录《我,帕特里奇》。作者本人的献声表演,甚至还有一众知名友人的捧场客串,让这一类有声书比普通纸质书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摘编自王睿《当不读书的人开始听书,图书消费市场会因此获益吗——英美有声书报告》 2018.4.25.)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各知识付费平台几乎都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
B.在目前平台的“听书”过程中,利用KOL解读相关图书内容的情况并不普遍。
C.年费价格更高的平台,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但“听书”过程里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全面。
D.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说明其应该另寻发展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已经成为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的新亮点,广播作为成年国民常用的听书介质之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B.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
C.“听书”与付费音频课程的竞争,将会促使部分用户想要通过收听知识类书籍,来替换掉原有知识付费课程的情况。
D.即使是在有声阅读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深度阅读不足的情况,人们对严肃的文学经典和通俗畅销小说都不例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很多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B.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C.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