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C.“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诗歌賦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E.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1 02:5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生活的小县城,居民小区就只摆了两个绿色的大垃圾桶,并没有标明哪个是装干垃圾的,哪个是装湿垃圾的。小区许多居民在倒垃圾时,根本不把纸张、餐盒等干垃圾和作为湿垃圾的 厨余、果皮等分隔开,而是直接将装满干湿垃圾的袋子统统扔进垃圾桶。由清洁工统一收集拉 往各个集中收运点,再由专门的垃圾转运车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理。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 圾分类的要求,小区好多住户家里只有一个垃圾篓,出门倒垃圾时,直接提上套在垃圾篓里的 塑料袋。垃圾在出门之前就没有分好类。即便一些素质较高的住户自觉把垃圾进行分类,清洁 工也是一股脑儿扔进垃圾车。街边放置的垃圾分类桶,清洁工除了把能到废品收购站卖钱的可 回收垃圾另行收集外,其它垃圾都统一拉往集中收运点。
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难推进,表面上看是垃圾分类方式单一造成的,但更为深层次 的原因在于垃圾处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理设施并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较大投入;另一方面,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转运,需大幅度提高 生活垃圾日常处理成本。在没有“硬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小城镇多采取填埋的简单方 式处理生活垃圾。
(摘编自《生活垃圾分类,到底卡在哪》,《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30 日)
材料二:
从一些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是否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是影响该项工作 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垃圾分类,一些地方作出规定,居民一旦出现垃圾处理不分类的情况, 就很可能面临一纸罚单。与之配套的是,一些地方还对生活垃圾分类予以事无巨细的详尽指导, 使之内化为居民基本的生活习惯。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为激励性质, 在督促个人履行环保责任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性、惩罚性规定。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 2020 年底,基本 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 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方案》还强调实施生活垃圾强 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 2017 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 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引领也需要因地制宜、相互配合。 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不仅仅是“要我做”,更要巧用规则设计来实现“方便做”。
(摘编自张璁《靠法治手段推进垃圾分类》,《人民日报》2018 年 4 月 11 日)
材料三:
政府不仅要担负起自身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民众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来一场垃 圾分类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首先应该让民众学会辨别垃圾。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 向民众宣传普及各类垃圾知识,让民众在家中就可以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最终方便回收。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让民众认识并享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对于环保有着 重要意义,所以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好处。广东东莞某社区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 分开回收,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成为有机肥,社区就每个月向居民派发一次有机肥,供大家 在栽花种草时使用;有更多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向社区提出,随时领取。由于在处理垃圾的同
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社区的居民更有动力参与垃圾分类。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不仅仅是让民众成为垃
圾分类的执行者,也要吸引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传播者。比如可以邀请民众参观垃圾回收厂,邀请民众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让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
(摘编自张一琪《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8 月 27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民众以及清洁工就很少将垃圾分类。
B.生活小区的垃圾桶没有分类标志也是造成民众不主动将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
C.垃圾分类方式单一是造成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直接原因。
D.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并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投入资本制约着小城镇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生活中居民实际处理垃圾存在的现象中分析出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原因。
B.材料二从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入手指出我国垃圾分类也需法治引领。
C.材料二既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也客观地分析了实施方案的利弊。
D.材料三采用递进式结构,逐层深入的论述了怎样才能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推进垃圾分类有哪些具体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D.本文引用的语句分为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在推动人类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时代方略。以其作为逻辑起点,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关切人类命运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这充分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在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的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生产方式的变革。解决困扰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类面向自然的方式(生产方式)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关乎自然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关系同一进程,生产方式关乎这两个共同体的共同命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命运,而且承载着自然的命运。正是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联结起来,才会实现两个联合体的共同发展。因此,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善待自然其实质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可见,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选择。
再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全球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联合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人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时代意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合作发展思想,是中国基于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协同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价值观同时又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实践,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
最后,关切人类命运的文明方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积极成果,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过程。在命运共同体思想视域中,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一种新型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基于唯物史观确立人与自然大系统观,将共同命运根植于更宽厚的自然历史进程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总体性中加以思考,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论断,并将之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时代方略。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我国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寻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C.生产方式的变革关乎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
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地彰显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B.文章指出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从两重关系入手,并论证了这二者的关系。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从四个维度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D.文章论证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全球方略与文明方位,是按照并列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可以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
B.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待自然其实质也即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
C.“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D.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近年来的表现,可以讲是“冰火两重天”。2014年,在“反四风”的形势下,演出市场及舞台演出制作公司60%倒闭,艺术品、画廊行业持续低迷;同时由于近年来文化产业同质化、地产化、空壳化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影视基地、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主题公园70%-80%处于大面积的亏损;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有了超常的发展,文化企业在创业板的表现突出,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由于创业板文化类企业上市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上市后有动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寻求企业外延式的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从而改变过去的竞争局面,截止2014年底,市场每6天就有一起并购案。同时加上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参与,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和量的飞跃,即从一味模仿国外,开始转向利用本民族文化向自主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这些现状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在低水平,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要以及在新形势下面临着重大调整的机遇,这些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也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摘编自于建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材料二:
分行业类型来看,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3.0%,占9.3%;而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5%,占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构成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创意创投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意中国》选择的制作路径——文创、投资、综艺跨界融合,则显现了其对文创产业“痛点”的把握,即搭建项目、创业者与金融、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让文创业者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
节目依托综艺这一日臻成熟、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移动端等全媒体的播出架构,形成了更具关注度、话题性、实效性的平台。投资人、文化名人、创业达人做嘉宾,或给出前瞻规划,或提供理性建议;投资机构代表和百姓投资人组成“百人天使团”,根据各自投资意愿,选择文创业者与项目。对参加《创意中国》的文创团队和创业者而言,闯过“猎奇好创意”“创意秀出来”“资本爱创意”三关后,就可以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就可能遇到投资的“天使”。从《创意中国》录制开始,短短3个月,就有12家创业公司与现场的投资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
(摘编自梅松《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资本的平台》)
材料四: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在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单纯的文化与旅游的集聚已难以立足。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以有效融合为核心。在一个开放的文化旅游循环中,文化和旅游是主体,但非唯一的存在,而是融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文化旅游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址等内容。文化旅游所应传达给人们的美,不只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也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痕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因文化而集聚人气,因旅游而塑造人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驱动个性凸显 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包括一定的政策因素,也包含其自身问题。
B.2016年,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并引领着相关两个方面的发展。
C.《创意中国》的制作路径符合当下文创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搭建文创资本对接的平台。
D.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有利于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这也对产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呈现出两个极端并存的现象,部分文化企业发展状况堪忧,而部分文化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B.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种合力的帮助之下,使文化产业正发生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飞跃。
C.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只是包含“文化”和“旅游”这两个要素,它是一个包含社会诸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D.文化旅游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相互补充并获得提升。
【小题3】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