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高山族的大多数人民居住在台湾省,大约有40多万人,约占台湾省全省人口的2%。高山族按照居住地区、风俗习惯和语言的不同,可分为9个族群,即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在日本侵略者侵占台湾的50年期间,这些族群大部分被迫到高山上居住,1945年日本投降后统称“高山族”。其生产以农业为主,狩猎、捕鱼为副,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并坚持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

聚居在台湾省东部峡谷和海岸线一带的阿美族群,及台湾东南部的卑南族群,至今还保存着母系为社会主体的传统,是今天东台湾种族文化的一大特征。

【小题1】高山族约有40多万人,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
A.4%B.3%C.2%D.1%
【小题2】下面哪个族群至今还保存着以母系为社会主体的传统?
A.雅美和卑南B.阿美和卑南
C.阿美和赛夏D.阿美和雅美
【小题3】高山族按居住地区,风俗习惯和语言不同,可分为几个族群:
A.7个B.8个C.9个D.10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15 09:2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1889年12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家境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学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为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
1908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方法。”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1931﹣1948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赶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无所获。
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为教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选自《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梅贻琦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熟读经史并成为清华首批留美公费生,但他却选择了理工学院,说明他认为熟读经史意义不大。
B.虽然梅贻琦个性沉静,少言慎行,但“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这句话,用双关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他自信与幽默的一面,并带有几分自嘲。
C.梅贻琦之所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远离政治,一方面有他对时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留美经历有关。
D.梅贻琦和蔡元培各自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成中国顶尖的大学,最重要的是他们抓住了学术研究这个根本。
【小题2】结合全文,举例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梅贻琦。
【小题3】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的背后
章东磬
(1)船东家的后山上,就有一座当年抗敌将士的墓园,宜昌的朋友告诉我们,那座墓很大。但已经许多年没有去过了。船东十二岁的女儿很可爱,她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
(2)这山本来就很美,再加上长江的映衬。几个人走走停停,用各种词汇对这美景赞叹不已,快到山顶,小姑娘指指一栋教室摸样的房子,“就在那儿,到了。”我问她:“墓地在学校的院子里吗?”“不是,学校就在墓地上。”我惊愕地听着她的话,小姑娘又告诉我:“刚建校的时候,伙房里烧的都是挖出来的棺木。”
(3)我望着那可爱的小姑娘,她纯真地笑着,带着期待看着我。她刚刚把那么新奇刺激的事情告诉了我这个外地人,我怎么不如她预期的那样会笑呢?
(4)我怎么会笑呢?孩子,难道老师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们,那被剖开的墓地里埋的是什么人吗?
(5)一万五千多士兵就阵亡在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土地上,其中还有刚刚十六七岁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桔园里小口地啜着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6)天认得我们,就在此刻,下起了极细极细的,那雨珠细小得像眼泪,只有飘到脸上你才觉得到,暖暖的,在脸上缓缓的流。
(7)我熟悉这种雨。1999年和2002年,我曾两次拜祭滇西腾冲的国殇墓园,那是抗战后期国军强渡怒江、克复腾冲的烈士墓。那两次分别是五月初和十月初,都是滇西气候最好的日子,都是风和日丽的中午,但当我们!踏上坟山石阶的时候,天就变了。两次一模一样,都在那一刻下起了绵绵的小雨,天会哭。
(8)此刻,在几千里外的湖北,悲凉的苍天再一次伴着我,笼罩住这长江西陵峡边的莽莽群山
(9)从今天的小学校能看得出来,这片墓地曾经很有規模。过去墓地扩大的石台,变成了整个校园的石基,石头阶梯正前方几十米外的杂草中,有一座干涸的水泡,丈余见方,用巨石和水泥垒砌而成,池壁上,刻着“浴血池”三个字。这是战死的将士们在告别人世、将被埋葬之前,最后一次沐浴更衣的地方。那时的三峡尚没有电,水抽不到这么高的地方来。为了让逝者干干净净地走,生者们把江水一挑一挑运到山顶上,在这池子里为他们拭去遍身的血迹和泥土,为他们换上洗净的军衣。
(10)临近春节,正放寒假,学校里都很清冷。场前有一根旗杆,怎么看都觉得那底座与校舍风格相去很远,基座特别高大,还刻出一圈圈有棱有角的饰边,一座乡村小学不会在旗杆上下这么大功夫。猛然想到,这基座本是地纪念碑的。周边的装饰,正是四十年代的风格。只是那本应大庄严的群不知去向了。
(11)这山里并不缺地,也不知是哪位德政的官员将学校建在这片本应永世得到尊重的墓地上。其实坟头推平了,教室就修在上面未尝不可,让那些远离故乡的死者可以倾听到孩子们琅琅的书声。可你为什么要挖坟,为什么要烧棺木,为什么要毁弃那记载了上万人忠勇拼搏、为守卫脚下这块土地而捐躯的石碑呢?死无葬身之地,这本是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竟应验在这些以身死国的士兵身上。
(12)我们看到了那块蒙羞的石碑,它仰面朝天地躺在石阶脚下,就像中弹的士兵。它无奈地仰望长天,裸露着胸膛上的碑文。每天都有无数的孩子在它身上跳跃嬉闹,几乎磨平了那用血肉刻写下的碑文。碑上积满了尘埃,片片斑驳。我们取出随身携带的饮水,小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洗净了它。
(13)读着上面记录一万多士兵一步一个血脚印而终至献身的碑文,心如刀绞。未死者将牺牲战友的忠骨埋在了他们用血守卫的土地上,他们深信:从此忠骸有寄了,从此魂梦有托了,从此归家有路了。可结果呢?
(14)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回去。寂静的山里已有耐不住的孩子们早放起过年的鞭炮,远地一阵紧似一阵,就好像从几十年前一直留到今天的枪声。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还会有人来这给他们放鞭炮吗?我很后悔没有带几瓶白洒上来,不能在春节之前,在他们捐躯六十年的时候陪他们多坐一会儿,陪他们一起守岁,陪他们说说话。这么黑的夜,不会孤独么?
(15)天渐渐地暗下来,两岸的峭壁仲到云里,看不到顶。一只焦黑如墨的苍鹰在阴雾中盘旋于我们头顶,久久不肯离去。那一刻,我知道了,无论墓地在还是不在,那上万忠勇的灵魂永不会离开。我们都抬起头,注视着那只鹰,它优雅地滑翔在冰冷的天际,沉默而高贵。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小姑娘告诉我“学校就在墓地上”时,我“惊愕”于此事的“新奇刺激”,“惊愕”一词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好奇。
B.文中提到了三次祭拜墓地时天空都下起绵绵细雨,营造了悲伤的气氛,烘托了祭拜者沉重的心情,也凸显了将士精神的感天动地。
C.文章在人称使用上,以第一人称作为主要视角,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同时又插入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丰富了叙述视角。
D.文章结尾滑翔于天际的雄鹰是将士精魂的寄托,作者以象征的手法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引人深思。
【小题2】(小题2)以第(11)—(13)段为例,简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小题3】(小题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曰,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二十四节气”图(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残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