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札之美

王岳川

书札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它在流动着的徒手线条中展现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当代社会笼罩着一种模式化的气氛——印刷品泛滥,电子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不断与自身脱离。心性缺席,作品成为没有尽头的试验,艺术成为技术角逐。于是,书法大展一个接一个,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却几乎消失殆尽。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书法的人间情怀,是当代手札必得面对的问题。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我们在王羲之众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在《姨母帖》迟缓的行笔张力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而行草《丧乱帖》最能见王羲之的真情怀。此帖流露出丧乱时期王羲之的痛苦心情,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王羲之的书札强调“意”,系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要表现人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有“意”融入笔墨之中,书札才会有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唐代张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劲健清奇。前三字浓墨重笔,如高山坠石,而后行笔如虹,连绵直下,颓然天放,狂态毕现,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唐代怀素《苦笋帖》仅二行十四字,字势开张,天然纵笔,以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占有最大的字里空间,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音乐的律动感,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所以,书札像文化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成为古人心灵交流的中介。

手札的书体以行草为主,书风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作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

然而,当代书法与文人脱离以后,出现了书法家商品化、展览视觉化、书法群体江湖化倾向。书法家成为独门技术的“职业”人员,文人书法日渐远去。各类书法展成为技法较量和关系评比的战场。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为当代书法的症候。于是乎,文坛宿老能写一手典雅信札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反过来,大量知名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基本上与文人不搭界。这种书法与文化分离的现象,值得关注,更需尽快改观。

【小题1】下列不是表述“书札之美”的一项是(  )
A.书札是作家自由书写,以徒手线条展现人内在情思的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
B.有“意”融入,书札才会有了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C.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有音乐的律动感,从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
D.手札的字体以行草为主,风格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复制使艺术逐步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导致书法艺术也不断与自身脱离,这是当代书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B.王羲之试图通过体现悲痛之情的《姨母帖》《丧乱帖》等书札,展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
C.张旭的《肚痛帖》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字势开张,天然纵笔,劲健清奇,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D.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所以成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述在当代如何保持“书札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11: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登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 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凇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一句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将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筵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气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吧!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编辑、记者的“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选派战地记者时他们的表现形成对比,同时也反衬出卜白对国事有担当。
B.很多读者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可见当时卜白的影响力很大,甚至超过了鲁迅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
C.小说写卜白自告奋勇“补白”战地记者,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D.小说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也为下文订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小题2】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卜白”为题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美好与沉沦
王岳川
刘欢曾经这样表述他对流行音乐的感觉:“流行的东西如果不是美好的,就会成为流窜。”我知道,这是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说出来的话。
是的,“美好”这个品质对艺术而言太重要了。著名美学家康定斯基说:“艺术是人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艺术精神的内涵要放在横纵两轴上考察。所谓横轴是指“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维度,纵轴是指“天——地——人——神”的四重境界。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纵轴的意义,只有与天地往来,才能将小我的悲哀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相连,才能超越有限的世俗而贴近无限。失去了纵轴的制约,艺术将因失落了精神向度而堕落为玩闹。
有人认为中国美术界是在西方美术的摹品下长大的。从真品到摹品,再到劣质的印刷品,美术的精髓在一次次的复制间流失,以至于我们对着模糊不清的图片很难有涤荡心灵的震撼感。有一次,我应邀参观中央美院院藏古希腊雕塑《萨摩色雷斯的尼开》的一个摹品。走进展厅,我顿时被她的壮丽摄住了,完全折服于胜利女神尼开那巨人般的形体、昂然的身姿和坚定的步伐。她临风而立,双翼鼓满了强劲的海风,飞扬的衣裙、前倾的身躯,无不流泻着万丈豪情。艺术不只需要完美的外在形式,它更要求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涵。
有鉴于此,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古希腊的艺术那么自然健康、生机勃勃?为什么中世纪的艺术那么沉滞呆板?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缥缈?为什么现代艺术那么沉重痛苦?
这里牵扯到本体论的问题。古希腊艺术崇尚自然本体论,追求和谐之美。古代先民用质朴的眼光观察世界,他们惊讶于自己身体所蕴涵的力与美,并热情地歌颂这毫不怪诞的壮丽与毫不怯懦的英勇。中世纪艺术为神学本体论所笼罩,上帝成为永恒和绝对之美,人的肉体和现世生活变得充满罪感,再也无法呈现出古希腊曾有的那种健康活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成为新的本体论,“人”这个一度失落的主题被重新发现。但只要神的影子还在,人对自己的表现就总显得局促不安、羞羞答答。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可能明朗,她只有走向神秘和幽微。
现代艺术是情感本体论的产物,艺术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画家不再追随自然,他们与自然平行着工作,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借艺术超越苦难深重的现实。一去不返的童年,奇异诡吊的梦境,残酷的战争,无情的疾病和令人窒息的死亡都成为画家表现的对象。后现代艺术是本能本体论的体现,将欲望外化并投射到机器上,成为许多后现代作品的创作思路。
几千年过去了,艺术本体论一步步从无所不包的自然下降为悬在人类头上的神灵,再降为人的头脑,人的心,最后终于降到了人的下半身。本能的欲望被无限地夸大,并毫无节制地弥漫开去。在欲望的迷雾中,后现代艺术成为一种捣蛋解构的艺术,除了颠覆和平面化,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存在的理由。要知道,轻易被记住的,也会同样轻易地被遗忘
于是,我得问问,在美好走向沉沦的途中,艺术能记住什么?历史又能记住什么?
(选自《艺术美学四题》,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要用艺术的美好与光明来影响人的内心黑暗,让艺术作品回归艺术本体论本身,这才是艺术家的真正使命。
B.艺术只有与天地往来,将个人遭际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相连,才能超越世俗,创造出永恒的作品,否则就会媚俗。
C.艺术不需要完美的外在形式,只要求强大的精神内涵,比如古希腊雕塑《萨摩色雷斯的尼开》的馆藏摹品就是这样。
D.许多后现代艺术作品不再追随自然,无限夸大人的欲望,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其实这是本能本体论的体现。
【小题2】请简要归纳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结合全文,阐释“轻易被记住的,也会同样轻易地被遗忘”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剪刀,几张纸片,其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的所谓“第三空间”,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辟天地。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在观察对象时更注重于其“轮廓”,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拿农村大娘的话说“先铰个大样,再刻”。剪纸的艺术效果最后正落在这个“刻”上。

值得注意的是,剪纸的“刻”一方面要用圆卷形、水滴形、锯齿形等近乎符号的程式手法再现诸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之类的“形”,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布列错落中求得节奏关系。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位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紊杂。这是多样统一的艺术辨证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它们像一曲曲无标题的音乐,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虽然不一定说出它是什么,而艺术韵味却是无穷的。

由于以上种种特性,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就别含新意。常态下的“准确”,是指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用两度空间的剪纸造型是各种形式在平面布白中的最佳构成,作者功夫深浅就在于能否把握或接近这个最佳值,其次才是合科学性。因此在剪纸艺术造型看来很合适很“准确”的形象,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看来却是“变形”的。剪纸造型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去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剪纸艺术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不长于表现物象的第三空间。
B. 作者眼中的物象没有体积和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
C. 剪纸持两度空间观念,它借体现在轮廓上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D. 剪纸的“刻”用各种点、线、面求得节奏关系,更着重用符号化的程式手法再现物象的“形”。
【小题2】下列不属于 “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别含新意”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由于工具的限制,剪纸艺术用平面眼光去看世界。
B.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并且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
C.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其装饰目的而具有装饰性。
D. 用两度空间造型的剪纸,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来看一定是“变形”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剪纸造型中的“准确”和常态下的“准确”一样,首先要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然后再根据需要作适当变形。
B. 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在剪人物时,会很留意衣纹的花饰,虽然不一定看出它们就是衣纹,但却求其艺术韵味无穷。
C. 剪纸中,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这说明剪纸造型采取了意象的、夸张的手法,在写形、写实中,实现传情、写意的目的。
D. 形形色色的剪纸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有代表性地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它可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体系。乐制是中国古代国家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唐初朝廷明确把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风靡。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核桃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军阵,也出现在汉画像砖作品中,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内生式增长带来了强力推动,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战乱不已的南北朝,到统一和平的隋唐,中国各文化空间板块产生了波澜壮阔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丝绸之路也把开放包容、维新求变的中华文明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国家战略。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协同、一体化发展,注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人们都难以弄清它在地理上的具体坐标。
B.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之所以由静止变为运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文化的大力推动。
C.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钮带。
D.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丝绸之路的概念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展开了介绍。
B.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论述了丝绸之路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所具有的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釆用了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深刻影响。
D.文章论述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使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有了丝绸之路文化通道,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因外来元素加入而变得更丰富精彩。
B.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构想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C.汉唐时期的开放、包容的国家文化政策,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就是例证。
D.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山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交融转化为本土文明与外来元素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