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在巨大的毁灭性灾难中消失,而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到达火星,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吗?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的话,火星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像沙漠一样干燥的环境变成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都可以生存的生机勃勃的环境呢?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两种地球化的方法:一是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二是利用含有大量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来增加温室气体的含量。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太阳帆推进系统,该系统通过巨大的反光镜来利用太阳辐射,从而推动太空船在太空中的航行。这些巨大反光镜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将它们放置在距火星32万公里处,利用这些镜子反射太阳辐射,从而提高火星的表面温度。科学家提议制造直径为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的聚酯薄膜反光镜。这些巨大反光镜的重量将达20万吨,这意味着它们体型太大而无法从地球发射。不过,人们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如果把这样大小的镜子对准火星,它可以把火星小范围内的表面温度提高几摄氏度。想法是这样的:通过反光镜将阳光集中反射到火星两极的冰盖上,使那里的冰融化,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多年之后,气温上升将导致氯氟烃(CFC,这是一种空调或冰箱中存在的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太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凯还提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法来提高火星温度。他认为,用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这颗红色星球,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以某种方式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火箭将推动小行星以大约4千米/秒的速度运行,大约10年之后,火箭将停止运行,100亿吨重的小行星可以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向着火星滑行。撞击时将产生大约1亿3千万兆瓦的能量。这些能量足够地球使用十年。
如果有可能控制一颗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那么一次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使火星的温度上升3摄氏度。温度的突然升高将造成大约一万亿吨的冰融化为水,这些水足够形成一个深1米、覆盖面积超过康涅狄格州的湖泊。50年内通过几次这样的碰撞,将会创造出温和的气候,还可以制造出足以覆盖星球表面25%的水。然而,每次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万兆吨当量的氢弹,这将使人类在该星球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
虽然我们在21世纪内就可以到达火星,但是火星环境地球化这一想法的完全实现却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人类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并将生命送往寒冷干燥的火星世界。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火星环境地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火星环境地球化是指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生存的环境。
B.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工程巨大,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居住地或许需要数千年的时间。
C.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是火星环境地球化的方法之一。
D.和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相比,火星环境地球化肯定要容易得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聚酯薄膜反光镜直径达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所以它们无法从地球发射。
B.反光镜是太阳帆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
C.要让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火星,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D.含有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将使火星的温度升高,经过多次碰撞之后,火星上将会形成温和的气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太阳辐射,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成功安置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
B.火星两极冰盖上的冰融化,就可以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进而使火星的表面温度上升。
C.利用小行星撞击火星会使人类在火星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原因是撞击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火星环境地球化尚处于研究阶段,要想真正把火星改造为第二个地球,还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因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工业发展较落后,然而在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早的重工业基地。除此之外,该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林业、畜牧业发展均靠前。根据相关数据,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东北的经济以及工业化水准均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地区工业方面的GDP总量超过全国一半,遥遥领先其他省份。然而在近些年,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远超全国平均水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之下,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滞后,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远落后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内陆地区。振兴东北势在必行。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样看来,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于急需振兴的东北者工业基地来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

(摘自《智富时代》)

材料二:

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固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只有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其中,尤其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使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沃土。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积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整持多轮驱动,既依靠创新创业,又扩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出口和消费,合力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竞争力的下滑,既与中国已经进入由中高速增长到次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全球经济周期以及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有关:既与东北地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特性相关,也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特征有关,是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发展中国家所西临的问题和困境的一个缩影,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无须刻意放大或故意扭曲。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国家发改委2016年11月17日举行的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操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当前,东北经济仍在筑底。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增进偏低,仍在筑底,国难较大。分化加大,亮点不少。“总的来看,我们认为东北经济处在不断正底的过程中,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东北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势在必行的看法。
B.材料二中,(人民日报)认为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未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
C.材料三分析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指出这是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
D.材料四中,周建平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并对未来东北经挤走向进行了预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解故之前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经济一直遥遥领先。
B.振兴东北经济,可利用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发展机遇,改变落后状况。
C.国家正在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坐等靠,要勇敢创新,大胆改革。
D.东北经济下滑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东北面临的困境是发展中国家通常会面临的困境的缩影。
【小题3】从政府层面上看,要使东北摆脱经济困境,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有一年夏天,洪水过后,镇上的人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背着一个女人走进电影院。

中年人是撑船从上游的支流鹿江来的。鹿江很长,它的源头是鹿山。对蛋镇上的人来说,鹿山既陌生又遥远。中年人长得高高瘦瘦的,脸膛比镇上男人的都白净,还显得比镇上的男人更斯文。人们不知道中年人叫什么名字,他们都叫他鹿山人。背上的女人是他的妻子。鹿山人的妻子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很年轻,但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浑身没有力气似的。

后来他们都知道了,鹿山人的妻子病得很重,来日无多。她的身世也很复杂,她是来自武汉的知青。鹿山来了十一个知青,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武汉没有亲人了,她不愿意回去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和鹿山人好上了。

镇上的人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一次鹿山人背着他的妻子来电影院。从河边到电影院的路上,鹿山人会不断地转过头来问背上的妻子:累不累?饿不饿?晕得厉害吗?妻子每次都是作出否定的回答,还不时给鹿山人擦汗,轻轻抚他的脸……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不少平时经常争吵的夫妇自从见识鹿山人之后竟然变得相敬如宾。

蛋镇人还把鹿山人夫妇当成了客人。每次女人们都主动凑上去,问鹿山人:这次又带什么山货给我们?她们往山货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一抢而光,扔下来的钱让鹿山人感到既惊喜又不安。她们更关心的是鹿山人的妻子。电影还没有开始时,她会坐在电影院墙脚下等。她们就围着她嘘寒问暖,有时给她递上一碗热粥,一杯热开水,或者一根冰棍。还有人给她塞鱼肝油、麦乳精甚至雪花膏,都被她婉拒了。

“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她苍白的脸上带着笑意。

鹿山人说:“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大家都相信他的话是真的,因为,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耷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发现院门口海报墙上,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告示:台风将至,今日停映。

妻子难掩失望,瘫软在鹿山人的背上,用力扯他的耳朵,责怪他来晚了,要是昨天或前天来就不会错过电影。鹿山人不断地解释安慰。他的两只耳朵红彤彤的,都被扯裂了吧。

鹿山人背着妻子要走,却被妻子阻止了。

“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

妻子说:“可是,我们比台风先到呀。”

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我们再来。”

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

鹿山人沉默了。谁不害怕台风呀?台风来了,摧枯拉朽,地动山摇。还有暴雨、山洪,猛烈得惊心动魄。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哀伤起来,竟掩面低声地抽泣。

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这一次,是因为要收割最后的一亩庄稼而推迟了。

鹿山人也黯然神伤,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

风似乎越来越紧,天空中的云朵也变得慌乱起来。鹿山人不知道怎么说服妻子,只是俯下身子,试图让妻子爬到他的背上,可是她固执地拒绝了。鹿山人站起来,要抱她。她躲闪开了,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如同山洪暴发,悲痛欲绝。路过的人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围过来劝慰她。

可是,谁也无法劝止她的哭。因为那不是一个孩子在哭,而是一个内心悲苦的人在宣泄。这个时候,电影院的老吴走了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他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她的哭声戛然而止,用哀求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盯着老吴。老吴让鹿山人背起妻子跟着他走进电影院。不一会,电影院里便传出片头曲的声音。

这次,鹿山人始终没有离开电影院一步,一直到电影结束,传来片尾曲的歌声,才进去把妻子背出来。

这一次,鹿山人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

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

(摘自《芙蓉》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风、山洪暴发等词语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既是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B.“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可能并不符合鹿山人夫妻的物质生活现实,反映了妻子自卑和凄苦的深层心理状态。
C.小说塑造了蛋镇妇女的群像,虽然未对其中个体进行精细刻画,但是也能够凸显她们热心、善良等形象特点。
D.鹿山人和妻子的故事说明,哪怕物质匮乏、生活悲苦,但精神世界的丰富却可以为爱情和生命都带来一丝亮色。
【小题2】小说以“看电影”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充满了沈从文笔下那种浓郁的“边城”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有段时间,我百思不解一个问题,这片野地都如此草肥树茂,庄稼地里产的粮食怎么就不够人吃呢?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挨饿受冻吗?没有人会告诉我答案,而且也无法向大人讨要答案。有一回,饭桌上啃着既黑又硬的窝窝头,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那片野地从哪儿来?二哥瞪了我一眼:吃饱一边玩去!父亲更是永远沉默。
⑧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
⑨野地是伟大的。
⑩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躲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选自2014年12月19日《文汇报》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甩”的精妙之处。
【小题2】有人说第④段末句中的比喻用得不好,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从全文看,第⑦段有何作用?
【小题5】对第11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想象冬天沉寂而富有活力的野地,进一步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
B.以“鸟”“兔子”都躲起来“”。
C.“野地更野”既表达对少年生活、同伴的怀念,又包含对村边野地的神往。
D.这一段景物描写丰富多样,画面开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极富感染力。
【小题6】(小题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野地是伟大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湘绣旗袍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而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 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周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他走了,让你爸带走吧!薛蓝她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薛师傅开始没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怕把旗袍做坏;二是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因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并不喜欢旗袍,只是凭着一股子灵性,改良创新,给旗袍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
E. 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在增强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构建了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为了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果经得起检验,得到群众和世界认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必要的扶贫督查巡查、调查暗访和第三方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加大扶贫监督考核评估,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突岀特点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利用扶贫搞腐败等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来解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以贫困人口和贫困户为直接扶贫对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性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又一突出特征。我国为真正贫困人口家庭建档立卡,做到了扶真贫,这是一项极其细致又很复杂的艰巨任务。精准识别对于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至关重要。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岀现“干部干,贫困群众看”的尴尬局面。针对外部帮扶带来一些贫困群众过度依赖帮扶和“以贫困为荣”等现实问题,我国扶贫工作中越来越重视既要脱贫、又要扶志扶智,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任务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设定了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具体目标。我国脱贫攻坚不仅为人类减贫目标作出突出贡献,而且走高质量脱贫道路的经验对世界减贫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做法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网》作者:李翰祥

材料二: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中国已让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扶贫攻坚是中国政府的主要政策和任务之一,中国力求到2020年帮助7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脱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对于中国的扶贫成绩,印度《金融快报》表示,虽然印度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则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报道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指出,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从农业向知识技能密集的转变。“4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型经济体,如今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民正在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转移。”

中国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摆脱贫困的故事,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执行了正确的政策的特定事例,同时,中国也抓住了全球化兴起的机遇。今时今日,类似的事情不大可能再次发生。”

《中国日报网》作者:高琳琳

材料三:

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各项措施的安排,对扶贫帮困工作的进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这项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有任何杂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打响扶贫攻坚战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扶贫工作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这为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提出了警示。因此,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应当并重,监督方式也应当多元化,让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有充分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

既为见证中国式扶贫的艰巨和成就,也为更好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第一财经数路记者深入贫困区县乡村,感受贫困群众的喜乐哀愁;随驻村帮扶干部的脚步而动,看扶贫工作的细致和艰辛。记者们历时近百天,从电商扶贫、易地扶贫、干部驻村扶贫、社会力量自发扶贫以及市场化扶贫等角度进行了调查和报道。

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望,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正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

《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性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一个突岀特征。
B.中国已经让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到2020年,中国还将帮助7000万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脱贫。
C.扶贫工作中过程的监督、多元化的监督方式和社会力量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贪污腐败问题发生。
D.扶贫方式有电商扶贫、易地扶贫、干部驻村扶贫、社会力量自发扶贫以及市场化扶贫等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扶贫攻坚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中国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做法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B.印度《金融快报》,印度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中国则在脱贫减贫方面创造了历史,中国经历40年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
C.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中国政府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占尽天时地利,取得了让世界亮眼的成绩。如今这样的奇迹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
D.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所有贫困人口都能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准,确保在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小题3】请概括我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