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构建了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为了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果经得起检验,得到群众和世界认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必要的扶贫督查巡查、调查暗访和第三方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加大扶贫监督考核评估,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突岀特点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利用扶贫搞腐败等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来解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以贫困人口和贫困户为直接扶贫对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性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又一突出特征。我国为真正贫困人口家庭建档立卡,做到了扶真贫,这是一项极其细致又很复杂的艰巨任务。精准识别对于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至关重要。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岀现“干部干,贫困群众看”的尴尬局面。针对外部帮扶带来一些贫困群众过度依赖帮扶和“以贫困为荣”等现实问题,我国扶贫工作中越来越重视既要脱贫、又要扶志扶智,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任务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设定了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具体目标。我国脱贫攻坚不仅为人类减贫目标作出突出贡献,而且走高质量脱贫道路的经验对世界减贫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做法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网》作者:李翰祥
材料二:《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中国已让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扶贫攻坚是中国政府的主要政策和任务之一,中国力求到2020年帮助7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脱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对于中国的扶贫成绩,印度《金融快报》表示,虽然印度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则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报道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指出,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从农业向知识技能密集的转变。“4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型经济体,如今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民正在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转移。”
中国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摆脱贫困的故事,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执行了正确的政策的特定事例,同时,中国也抓住了全球化兴起的机遇。今时今日,类似的事情不大可能再次发生。”
《中国日报网》作者:高琳琳
材料三: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各项措施的安排,对扶贫帮困工作的进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这项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有任何杂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打响扶贫攻坚战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扶贫工作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这为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提出了警示。因此,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应当并重,监督方式也应当多元化,让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有充分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
既为见证中国式扶贫的艰巨和成就,也为更好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第一财经数路记者深入贫困区县乡村,感受贫困群众的喜乐哀愁;随驻村帮扶干部的脚步而动,看扶贫工作的细致和艰辛。记者们历时近百天,从电商扶贫、易地扶贫、干部驻村扶贫、社会力量自发扶贫以及市场化扶贫等角度进行了调查和报道。
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望,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正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
《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性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一个突岀特征。 |
B.中国已经让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到2020年,中国还将帮助7000万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脱贫。 |
C.扶贫工作中过程的监督、多元化的监督方式和社会力量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贪污腐败问题发生。 |
D.扶贫方式有电商扶贫、易地扶贫、干部驻村扶贫、社会力量自发扶贫以及市场化扶贫等方式。 |
A.中国的扶贫攻坚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中国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做法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B.印度《金融快报》,印度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中国则在脱贫减贫方面创造了历史,中国经历40年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 |
C.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中国政府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占尽天时地利,取得了让世界亮眼的成绩。如今这样的奇迹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 |
D.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所有贫困人口都能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准,确保在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