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让黑暗赋予光明——黑硅自述
各位朋友,我是“黑硅”,为什么叫“黑硅”呢?简单地说,我也是硅家族的一员,但是与常规的其他硅片兄弟比起来,我表面看起来很黑,几乎不反射光,并且对光吸收率很高,人们又觉得我天生异秉,能做成特别神奇的器件,因此给我取名为“黑硅”。由于制作我的方法众多,半导体各个分支领域对我的理解也不是完全一样,这里我简单做个自我介绍,请各位以后多捧场,多研究下我,让我的知名度更高些。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人用反应离子刻蚀硅衬底的方法最早制作了我。所谓反应离子刻蚀就是利用由等离子体强化后的反应离子气体轰击刻蚀硅表面,正是这种高能气体离子在硅表面不断刻蚀,最终在硅表面形成了纳米细针阵列的表面结构,这种细针高度可达到10微米以上并且直径小于1微米。人们相信这种材料与硅相比有着独特的性能,于是给我取名“黑硅”。我的产生正是古语所云“铁杵磨成针”的写照,你看亿万高能离子的轰击,千锤百炼方能成就我的微纳米尖锥表面。
随后多年,纳米研究风起云涌,弄潮的人儿也创造了多种方法来制造我。虽然这时的我从微纳米结构上看来是有些不同,但是人眼看我绝对是够黑的,并且用我做的探测器、热成像器件、太赫兹应用器件、太阳能电池等都有不错的效果,为此人们写了很多综述的文章为我作传,探讨我的制备、性能和器件。
但是,人们发现我其实还不够黑,因为人眼是可见光波段的,人眼看着黑并不一定完全黑,对一些红外成像设备来说,我依然不是黑硅,它们能够透过我看到我背面的东西。为什么我还能被红外成像设备看透呢?因为我的身体是硅,硅的带隙是1.12 eV,纯洁的她对波长大于1.1微米的光是无法阻挡的。我的硅姐妹天生如此,我如何变得能够吸收红外的光呢?1998年前后,哈佛大学的Mazur教授课题组研制成了新的能带结构,就像屋子和楼顶间加了楼梯,原来跳不上去的长波长光子现在也能找到楼梯上去,于是大于1.1微米的光也被吸收进来,这样即使是红外相机也看不到我背后的图案了。中国的科学家给我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广谱吸收的黑硅。我的新特性是能够吸收全光谱的太阳能,太阳光到达地球的光谱是一个比较长的谱,典型的谱线可以从0.2微米到3微米,而纯晶硅只能吸收波长小于1.1微米的部分光,还有一大部分的太阳光不在这个范围内,既然不能被吸收,这些光自然也无法转换成电,太阳能的大部分就浪费掉了。但我就可以把这些光全部吸收过来,可是全黑的我能够借助全光谱吸收的太阳光获得令人满意的电力吗?
现代太阳能电池从1954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有60年了,那时候的材料就是我的硅姐妹。今天她已被做成了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电池类型,工厂里面不停地生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电力,造福了全人类。而我还在黑暗中摸索,虽然很多人因为我的黑对我情有独钟,不断探索我的特性。世间万物需要在平衡中实现最优化,虽然表面微纳米结构和硫掺杂给了我全黑的秉性,使我能够把所有的太阳光留住,但是现在却很难把光导出形成可利用的电力,因为激光造成的微纳米非晶态缺陷,也给我引入了更多的电子复合损耗,就像路上车太多、障碍太多堵住了一样,很难通畅。目前,利用我吸收的大于1.1微米波段的红外太阳光形成的电量几乎探测不到,而对小于1.1微米的光生载流子也产生不了效果。为了很好地实现道路的顺畅,人们设想了一些路径,其中有条路叫作中间带,通过保持住常规的上下能级位置,并实现在中间插入一个新的能带,就像新建悬空的高架桥一样,这样我也许就能很好地被利用来产生电力了。可是现在大家还没有造好这座桥。
太阳能电池慢慢成为能源大户,硅妹子是经过了一个甲子的修炼才有今天的成就,全黑的我也快20年了,大家加把劲儿,快点架好桥,让我把吸收到的光导出形成更多的电吧。让黑暗赋予我光明,我就是黑硅,我正时刻准备着迎接太阳的万丈光芒。
(有删改)
这篇科普文以“让黑暗赋予光明”为题有何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7 04: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杨光祖

纵观文学史,故乡与作家的关系,隐秘而关键。故乡,造就每一位作家的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他们文学成长的酵母,是他们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有人说,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故乡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这话是极对的。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故乡”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多余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似乎成了制作,文学似乎与作家没有了生命联系,一些新锐作家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匠。这是一批没有“故乡”的作家。
有的作家,他们觉得一写乡村,似乎就获得了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经常看到一些作家自负地谈到自己的创作,说自己多么熟悉乡村,多少次去体验生活,或者还在某村镇挂职半年,云云。对这种自信,说实话,我很反感,创作不是因为挂职了多长时间、体验了多少次生活而必然有所改进,关键是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挂职”。
相反,另一类作家则宣称自己没有故乡,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全人类的代言人,是普世价值的先锋。比如有人明明生在长在这片土地上,却对“乡土”二字很抵触,似乎说他是“乡土作家”就辱没了他。
作为作家,并不因为写的是乡村或是城市,就比别的作家优越或是低下。但文学写作,一定是有根性的指向。文学,只与创作出的那个文本有关。
鲁迅来自绍兴那个小地方,他的小说也充满着那个小地方的气味,但这并没有限制他成为一个大作家。他来自绍兴,却早已超越地域局限,而成为人类的、世界的。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钻探人性,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根的,不是水上浮萍。至于乡村、城市的区分,当不得真,用佛家的话说,是方便法门,不可以“刻舟求剑”地去理解。但是,没有故乡的作家肯定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无根的。当然,说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不是他真的没有故乡,而是他还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作家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的落后,或羞于提及故乡,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西部”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伟大的作家。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与这片土地无关;作家应该明白你首先是故乡的,才会是世界的。
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家对故乡有哪些不正确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语句的含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尚书·梓材》就有:“若作室冢,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此外,《诗经》中还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有“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论。 
(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在此实现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对话。
B.古人的祭祀表明对天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
C.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以家与家之间的劳动协作为方式实现的,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
D.当“家”更多地与夫妇家庭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温馨的感情色彩,成为心灵之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对话”的角度揭示了“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流变。
B.文章主体部分注重对文史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引证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第四段主要论证“家是人与人对话之所”的观点,并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
D.论证古代中国“家”的多重意蕴,意在阐明今天“家”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时期,“家”作为人与神灵对话的重要场所,对话内涵与今天不尽相同。
B.如果普通百姓想通过家祭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么他就会犯下僭越之罪。
C.只有将个体家庭真正地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人才能实现和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
D.因为古代中国人赋予“家”以多种作用,所以有人常常把治家当做治国的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 甘孟玉 荆平)

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非遗传承,难在哪儿?》,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B.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C.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宣传、重视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
D.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材料二侧重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B.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得到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C.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88岁,因为她已不能说话,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D.一些非遗项目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而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政府的保护就有所缺位。
【小题3】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消费产品”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消费情景”则是数字时代的另一个核心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用户价值公式发生了改变,从用户价值=价格+选择性+便利性的等式演变成:用户价值=价格(升级) +选择性(升级) +便利性(升级) +把控+体验。
对于体验重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来十年,线上和线下的区分将会越发模糊。我们的调查显示,55%的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但这部分消费者并未放弃线下购物,相反在他们之中,频繁使用线下渠道消费的比例达到了80%。
“两线买”的消费者会更看重购物过程中的全体验--既包括售前的信息推送、售中的服务环节和售后的维修护理,也包括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新奇的购物场景和更积极的购买互动(例如,45%的消费者希望可以通过虚权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来体验将要购买的商品)。
(摘自余进《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
材料二:

(摘自2018埃森哲公司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报告——新消费,新力量》)
材料三:
消费异化让人只为了占有商品而去购天,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等,使人沉浸在虚假的需求里。人们为了虚假的需求,不断地设法获取金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异化的消费,在不断地辛苦过后,为了搞劳自己就开始追逐名牌和潮流还有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不会使人内心真正地快乐起来,而只是一时的兴奋,所以也出现了便当时代,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或是兴趣很快消失,人们不断地追求新的事物和刺激的事情,只顾贪图享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加剧了消费异化的情况。
当人们迷失在恶性循环之中后,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享乐时光的到来,而且还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别人有的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的还要比别人更好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异化的消费便会扭曲人的幸福观,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一些本该有的情感也在渐渐的消失,生活不再丰富,追求变得单一并物质化。这样的生活让人对很多的事物都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此以往使人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幸福,最终完全迷失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个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还会提高社会犯罪率,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且还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摘编自高志昊《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异化及转变》)
材料四:
日本的经济评论家总结出“低欲望社会”“厌消费”的概念。对比中日两国的形态,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是共同的现象,日本的小确幸、宅文化和中国的佛系、丧文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网络舆论经常见到中国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这件事之所以惹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和就业,它一次次带领深陷经济困境的各国人民绝处逢生,走出黑暗。消费如果拉响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摘编自杨璐《我们的消费在升级还是降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消费情景”和“消费异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数字时代的核心趋势,就是代替已经成为过去的“消费产品”模式的“消费情景”。
B.“消费情景”时代,传统用户价值公式中的“价格”“选择性”“便利性”已不再重要。
C.异化的消费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也不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
D.消费异化导致便当时代的出现,人们只顾贫图享乐而对身边的事物完全失去了兴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调查显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的消费者80%的消费品是使用线下渠道购买的,可见新消费时代,“线上和“线下”并非泾渭分明。
B.从“两线买”的消费者的消费情形来看,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场景化体验和参与性互动的“智能购物体验”,会有利于销售。
C.为虚假的需求而赚钱,然后为了搞劳自己而吃喝玩乐,追逐名牌和潮流,长此以往,追求变得单一且物质化,这些人内心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D.当下中日两国社会存在些共同的现象,流行一些类似的文化,因而在网络上经常有人参照日本,来审视中国的消费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卸下镣铐跳舞——中国哲学需要一场革命

许嘉璐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领域出现了巨大变革。美国学者安乐哲教授称之为“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所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路径和结论的反思、质疑和补救。生活在自己文化传统语境中的学者们虽然向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出了种种质疑,以至于“启蒙运动理想主义正在丧失它对大西洋文化的控制”,但是,即使“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在全面地抨击着事实——价值——理论——实践相互隔离的状况,但困难在于,他们的努力都受到了其企图克服的传统的影响”。这一“传统的影响”即其思维模式和方法就是起源于希伯来和希腊,经典古斯丁系统化和强化了的二元对立论及其派生物,也就是安乐哲教授引用杜威的话所说的“堵塞着我们思想通道的无用杂物”。
一方面,人类不可知的前途需要不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中了解彼此的异点和同点,以期由对话而融洽,由融洽而和谐,由和谐而永久和平;另一方面,与之有所重合的西方思想界探讨“补救”路径的努力也需要在非西方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所无而又能够抵消对立抗争的文化模式和基因。
葛瑞汉、史华兹、郝大维、安乐哲等学者,他们注意到中国哲学从追求的“本原”到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乃至社会实践都有西方所欠缺而应参照的特点。可以说,他们已经逐渐地寻找到并正在体系化且逐步深入的一条沟通中西文化和哲学之路。哲学的反思和变革是整个文化向着变革目标进军的主力军。在从葛瑞汉到安乐哲等人的努力下,中西哲学的比较,已经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开端和基础。这应该是西方哲学的这场“真正的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中国的哲学家不应该置身于这场变革之外。这是因为,百年来,中国哲学逐渐成了西方哲学的奴仆和“名牌产品”并不高明的仿照者,至今还在受着西方传统的束缚之苦。即使致力于开拓中国传统哲学,也是“带着镣铐跳舞”,追求本来并不存在的“超越”“绝对”,事事处处二分,……其实际后果,就是西方观念深入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史学、文学、教育、艺术、医学等等,并且普及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的角角落落。其后果是严重的,为数不少的中国人逐渐迷失了本性;被世纪之交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被“文明冲突论”强化了的文化一体化趋势卷裹着“大西洋文化”的最新文化产品汹涌冲击着,甚至浸过了中国已经开始坍塌的文化堤坝。过往和当前中国所经历和面临的问题中,有些就是丢弃了自己的哲学传统,“食洋未化”的结果。
同时,这种参与是世界的需要,是和各国学者共创未来之举。人类正在自我毁灭。无论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必须让有别于大西洋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参与进去,这样,或许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引导人类走向和谐、安宁与幸福。中国有着五千年未尝中断过的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适应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经验和理论,用汤因比的话说,既有着让中华民族几千年“超稳定”的经验,自然可以提供给世界参考。

(选自《文史哲》2009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一场真正的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界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所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路径和结论进行反思、质疑和补救。
B.这场“革命”企图克服起源于希伯来和希腊,经奥古斯丁系统化和强化了的二元对立论及其派生物。
C.中国哲学从追求的“本原”到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乃至社会实践都是西方抵消“传统的影响”的关键。
D.中西哲学比较,已经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开端和基础。这标志着西方哲学“真正的革命”进入新阶段。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生活在自己文化传统语境中的西方学者们要进行“一场真正的革命”就有困难。
B.人类不可知的前途需要不同文化间进行求同存异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促进民族融合,进而达到永久和平。
C.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文化一体化趋势所带来的“大西洋文化”文化产品的冲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崩溃。
D.人类正在自我毁灭。只有借鉴中华民族几千年“超稳定”的经验,才能创造一种让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新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哲学已经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抨击,中国学者更应该打破西方传统的束缚,探寻新的哲学之路。
B.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哲学有很多西方欠缺而应参照的特点,中国学者也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中国所经历和面临的问题中,有些事“食洋未化”造成的。其出路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传统,复兴传统哲学。
D.中国哲学有着让中华民族稳定几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提供给世界参考,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