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族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一切学 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

(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亦可以做食粮。”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旋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导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小题2】“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9: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 彦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了。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鸣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在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记得某年在北京,在一个朋友的寓所里,我们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我们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是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

“①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

但是,另一个我出现了。他是足以对看过去的北京的我射出骄傲的眼光来的我。这个我,某年在南京下雪的时候,曾经有过更快活的生活:雪落得很厚,盖住了一切的田野和道路。

“②没有意思!你这个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人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如同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③没有意思!”的话吗?

天呵,我不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以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般静默地鉴赏这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艺术特点是层层转折、卒章显志,作者从眼前的雪花写起,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记忆中的雪花留给人的慈善、柔和、温暖的感受。
B.作者描写在北京与朋友围炉畅饮、纵情谈论、踏雪夜归的豪兴,目的是与在上海刻板、孤单、乏味、寂寞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强化看见眼前的雪花的喜悦之情。
C.作者写自己在南京下雪时经历过的快活生活比较简略,而写童年时代下雪的快乐生活则相对比较详细,这种对童年下雪的生活描写是对长大后见到雪花时的欢乐的否定。
D.“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般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一句表现了作者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思想,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真实反映。
【小题2】文章三次使用了“没有意思”这句话,请简要解说这三个“没有意思”的含意。
【小题3】文章第三段叙述了作者在北京雪天怎样的情景?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  米
徐慧芬
小学里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
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了。
过了一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要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却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她是贼骨头,偷了她的新围巾。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但是,她仍旧经常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
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来了,带你进去。”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了。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了?”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下来藏在口袋里。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的?小米说是别人瞎说。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以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红领巾!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去插队落户干革命。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小米的乡亲告诉过小米的娘家人,那个驼背脾气很坏,喝醉了酒,常常骂小米是丑八怪。驼背又嫌小米乱花钱,就把钱统统藏起来。小米买布做一条短裤的钱也要向他讨。可是小米回娘冢时,还是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她男人偶尔发发小脾气,她只要眼睛一瞪,男人就乖得一声不响了。她说她很有威信,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
又过了几年,又有政策,知青的孩子可以报一个户口回来。男人说“两个丫头,弄一个回上海吧。”她就到娘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商量。大家说:“哪来的地方住?难办得很哪!”她回到乡下,又骗男人说“家里的兄弟姐妹抢着要她的孩子住他们家,可是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让孩子,骂了她几声十三点只好罢了。
前年,她的老娘风瘫了,家里写信叫她回来一次。兄弟姐妹说:“我们都要上班的,工作跑不开的,要么你来陪陪老娘,要么大家出点钱,请个人帮忙。”小米当即就摸出一千块钱,说是她男人叫她带上的。回到乡下,她男人一把揪住她的头发,问她家里的一千块钱哪儿去了,小米说我怎么知道。男人要往死里打她,小米只好说拿了这钱是想到上海为男人买一套样子好点的西装,结果钱丢了。男人哪里信她。男人说他总要到上海来问个究竟。吓得小米赶紧跑到邮局打电话到娘家:“不要说我给了你们一千块钱。”这一次她自己戳穿了自己的谎话,气得她娘家人呼骂道:“这辈子就没一句真话!”
看来,小米娘家人的话是对的。到死,小米仍在说着谎话。去年,我在火车站不期碰到小米,见地如此瘦削,不免诧异,但她却告诉我无甚大病。其实,她是来上海查病的。查出来得了肝癌,已是晚期。她是知道的,但她却对家里人说她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所以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
现在小米已经去世了。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不讨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长得太丑,一个是她爱说谎。
B.小说以时间为序,通过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
C.小说围小米“说谎”的特点来叙事,使话题集中,不蔓不枝,突出了人物特征。
D.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便于刻画小米的心理,又使故事更显真切动人。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后,“科普”“科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 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小题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希祖在好友黄侃面前调侃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依据是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
B.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几经周折,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C.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从而预见“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表现了一个学者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
D.1944年7月5日,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小题3】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