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希祖在好友黄侃面前调侃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依据是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
B.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几经周折,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C.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从而预见“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表现了一个学者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
D.1944年7月5日,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小题3】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6 08: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像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将这个聪明的“人造机器”应用到制造业,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实现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制造”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代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人的工作,自主适应环境变化。

“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而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拉回到“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让机器和人分别从事自己更擅长的事,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和危险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摘编自李晓华、吴朋阳《“人工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机协同”》,《经济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是喊‘狼来了’,还是真的来了?”说起人工智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说,“智能时代真的要来了”,中国要把这样的技术,聚焦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上,尤其是制造业。

杨学山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现在基本具备,从感知技术,到传输技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能力,这样的能力有的已经大致具备,有的正在形成中,2136年这些能力都会具备。

在日常生活中,刷脸门禁、智能翻译、语音识别、新闻智能分发都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更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者。京东集团副总裁翁志介绍,电商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用人工智能预测销售数据、精准营销,智能客服,仓库机器人等。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原副部长,杨学山尤其重视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5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制造强国发展路线图,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的海尔、华为、阿里云等企业都在探索智能制造,不过距离智能化仍然很远。广大中小企业更不具备智能化的基础。

(摘编自《人工智能应聚焦制造业》,中国新闻网,2017年6月22日)

(材料三)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建议中国利用先进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

史毕福指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正涌入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渐趋复杂的算法、日益强大的计算机、激增的数据以及不断提升的数据存储性能,为该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颠覆性技术主要还是集中于消费领域,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这些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城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则更为关健。

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充满挑战,但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能够帮助企业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应对积弊,创造价值。史毕福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也会带来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挑战。在这个数据赋能的新时代,必须充分关注数据共享在创造便利和优势的同时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行为准则,将成为人工智能兼顾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

史毕福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真正实现转型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这还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

(摘编自《人工智能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经济日报》2018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机协同”是以人为本,让机器自主配合人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B.杨学山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巨大,要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把握住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C.人工智能已广泛地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领先于其他行业,许多知名企业对智能制造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D.人工智能目前主要用于消费领域,要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这与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B.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计算能力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已经大致具备,这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C.“人工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打造制造强国的愿景就必须将人工智能聚焦制造业。
D.“人工智能+制造”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虽然在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存在挑战,但如果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就可以消除安全风险。
【小题3】“人工智能+制造”的现状和前景怎样?如何迎接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偷来一片冬日阳光

罗 艳

苏菲的脸渐渐融入了起居室冬日的灰暗中。她在丈夫乔为他们结婚40周年纪念所买的扶手椅上打盹儿。屋子里温暖而宁静,窗外静静地飘着雪。

一点一刻,邮差转个角来到艾伦大街上。他今天来晚了,并非因为这雪天,而是因为今天是情人节,邮件比往常多很多。

一辆花店货车驶入艾伦大街。透过玻璃窗,苏菲眼盯着货车。货车行驶缓慢,停下两次,又开始行驶了。接着,司机在隔壁梅森太太家门前停了下来。谁会给梅森太太送花呢?苏菲默想着,是她在威斯康星州的女儿还是她弟弟?不,她弟弟病得很严重,应该是她女儿吧,她女儿真孝顺啊。

鲜花令苏菲想起了乔。好一会儿,痛苦的回忆填满了苏菲的脑海。明天是15日,乔去世已经8个月了。

送花人敲起梅森太太家的前门,他手拿一只长长的白绿色相间的盒子和一个签字板。似乎没人应门。当然了,今天是星期五,梅森太太每个星期五下午都会去教堂。送花人四周看了看,接着往苏菲家走来。

苏菲忙从椅上起身,站到窗帘边。送花人敲起了门。苏菲用颤抖的双手捋了捋头发。敲第三下后,她来到前厅。

“谁啊?”她说着,从打开的门缝里打量着门外。“下午好,夫人。”送花人大声说,“您可以帮您的邻居签收一下吗?”

“好的。”苏菲答道,将门完全打开。“您希望我将这个放在哪儿?”送花人跨入室内时,很有礼貌地问道。

“请放在厨房吧,放餐桌上。”在苏菲眼里,这人太高大了,她都看不清他绿色的帽子和大胡子之间的那张脸。还好,他马上就离开了。他一走,她又锁上了门。

这盒子足有厨房餐桌那么长。苏菲凑近盒子,弯腰看了看盒子上的字“娜塔莉花店,一应俱全”。玫瑰馥郁的芳香淹没了苏菲。她闭上眼睛,舒缓呼吸,想象着黄色的玫瑰。乔就老选黄玫瑰。“送给我的阳光。”他会一边说,一边呈上超大的花束。他会爽朗地大声笑,亲吻她的额头,然后牵起她的手,对她唱道:“你是我的阳光。”

梅森太太敲苏菲的前门时,正值下午五点整。苏菲仍在餐桌旁,鲜花盒打开着,她将玫瑰放在腿上,轻轻摇着,抚摸着娇嫩的黄色花瓣。梅森太太又敲了敲门,但苏菲没听见。不久,邻居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苏菲起身,把花放在餐桌上,两颊羞红。她拖过一张梯子,站上去,从厨房最上面的角柜里取出一只白色瓷花瓶。她用水杯给花瓶灌上水,轻轻地将玫瑰和枝叶插入瓶中,将花瓶搬到起居室。

走到起居室中间时,苏菲笑了。她轻轻一转身,开始倾斜着身子,慢慢转起小圈来。她轻轻地、优雅地绕着起居室转着,转到厨房里,转到大厅里,又转回来。她跳啊跳啊,跳到双膝酸软才罢。然后,她倒进摇椅里,睡着了。

下午六点一刻,苏菲被响声惊醒了。这次是有人在敲后门,是梅森太太。

“你好,苏菲。”梅森太太招呼道,“你好吗?我刚才敲过门。你没来开门,我有点担心。是不是在睡觉?”她一边说个不停,一边将靴子上的雪蹭到门口脚垫上,走进来。“我真讨厌下雪,你呢?广播说这雪到午夜要下到6英寸呢。不过你知道。广播不可信的。还记得去年冬季,他们预报说要下4英寸吗?结果下了21英寸呢。21英寸啊,他们还说今年冬天会很暖和。哈,我可觉得这天很冷。你知道不,我上个月的油费都达到263美元了?就我这个小房子。”

苏菲漫不经心地听着。她忽然记起玫瑰花,脸因为羞愧涨了个通红。空空的鲜花盒子就在她身后的餐桌上。她该跟梅森太太怎么解释呢?

“ 我都不知道还能付得起多久的账单了。如果艾尔弗雷德——上帝保佑他——能像你们家乔瑟夫那样勤俭就好了。乔瑟夫,噢,上帝啊。我差点忘了玫瑰花。”

苏菲的两颊烧得通红。她结结巴巴地想道歉,让到一边让梅森太太看到空盒子。

“噢,太好了。”梅森太太不等苏菲开口,“你把玫瑰花插起来了。你应该看到卡片了吧。希望你看到乔瑟夫的笔迹不要太吃惊。乔瑟夫要我在他去世后的第一年给你送玫瑰花,正是他让我这么做的。他不想打扰你。‘玫瑰信托’,我想他是这么称呼这个安排的吧。他去年四月份就跟花店安排好了。你们家乔瑟夫,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苏菲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她拾起之前未曾看到的那个白色小信封,心怦怦地跳。信封一直躺在鲜花盒子边。她用颤抖的双手取出卡片。

“送给我的阳光。”卡片上写道,“我全心地爱着你。想起我时一定要快乐。爱你的,乔。”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年妇女苏菲的丈夫乔去年去世,小说讲述了她在丈夫走后的第一个情人节里发生的故事。
B.当送花人敲苏菲家的门时,她用“颤抖”的双手捋了捋头发,这说明她对邮差的意外造访感到恐慌。
C.看到邮差给梅森太太送花,引起了她的猜想,这既为情节发展增加了波澜,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D.从一点一刻到五点整,从五点整到六点一刻,作者如此详细地交待时间,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题2】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苏菲的丈夫乔瑟夫,但这一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请简要概括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将别人的花插在自家的花瓶里,情不自禁地在起居室里跳舞,这些看似不合常情的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偷来一片冬日阳光”,你觉得这个题目贴切吗?如果不恰当,如何调换?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邢宇晨

①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侯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③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遹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④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⑤最后是家国分界。丝蜩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以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解,带有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⑥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冷生疏的人情,不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载体等象征。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的上疏,表达了怀念故土的情感,由“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第②段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 响。
C.文章第④段指岀“阳关诗”成为唐诗中的一种类别。证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影响深远。
D.文章第⑥段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 述重点。
【小题3】唐诗中的边关意象承载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物 哀
朱良志
①自怜是人生命的觉悟、自我警醒,由哀我,到哀人生,哀天地,哀万物,自怜中传达的不仅是现实之叹,更是宇宙之沉思。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
②楚辞的感伤,是一种时间性的感伤。一是在急速流转的时间中,诗人感到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所引起的悲剧性感受。《离骚》中吟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故而化为性灵的上下求索,急速的行进。理想不可实现,时光则空蹉跎,进而悲从中来,像一匹疲惫的老马,最后踯躅在历史的时空中。楚辞的时间性咏叹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咏叹,在个人与宇宙的直接对峙上,显示人的生命张力和生命趣味。楚辞是一种现实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而且以后者更根本,更隐在。
③楚辞中充满了急促的时光流转的调子。时间对人有强烈的压迫感,时间的步步进逼和人对时间延长的渴望,构成强大的张力,形成屈赋独特的节奏。在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楚辞将人放到时光的急速流转中回旋,正像魏晋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一样——在楚辞看来,人生就是这样的转蓬,西风摧折,恍惚幽渺,命运不可厘测,没有个安顿处,正是所谓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楚辞将人放到浩淼宇宙之中,与其直接照面,在时光的鞭打之下颤抖,痛楚,也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与之沉浮,受其冲击 ,逆之而争进,顺之而飞旋。
④楚辞中突出时光流转带来的恐怖感。时间的帷幕布下了弥天的网,让你无所逃脱。人在时间面前的这个“惧”字,被楚辞渲染得非常浓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 是怕美名不立的恐怖;“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在与时光的冲击中,怕丧失自己的恐怖;“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这是怕打破人与宇宙和谐节奏的恐惧,等等。
⑤岁月流逝,而人短暂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楚辞在众芳摇落之中,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而人在急速流动的时光面前如何展现自我的生命?楚辞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存在的命运放到时间中审视,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往者余弗及,来者吾不闻”,正是思往世,悼来者,知当下。
⑥在楚辞中,自然万物每每成为触动人深沉隐微的媒介,诗人笔下的万物带有浓厚的叹逝意味。时光流逝,众芳芜秽,从而引起诗人对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不永的感叹,从而构成一种意度回旋的韵律。叹逝,其实就是抚慰生命。楚辞这种物哀精神,在中国艺术中化为深沉的时间性咏叹。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小题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三段中提到的魏晋诗歌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楚辞中的“物哀”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翔“飞人”:迟到的谢幕
(1)挥挥手难说再见。就在刘翔确认彻底告别职业生涯的前几天,翔飞人吐露心声:“我只是觉得该退了,自己努力过了,早晚,是要和大家说再见的……”现在,他要选择做回一个普通人,或许,这是一个男人从青涩到成熟、从纠结到坦然的最好的结局。然而,这却是一场迟来的告别。作为中国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3年前,甚至是7年前他完全可以潇洒离开,如今,距离伦敦奥运会的退赛,又过了整整900多天。
(2)早在6年前,“刘翔退赛”被媒体列为1998至2008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瞬间,因为那个瞬间的直播收视率直逼CCTV历史最高点。偌大的鸟巢,9万人顿时陷入沉寂。退赛前,刘翔是国人瞩目的偶像,他在雅典奥运会获得了中国男子田径首枚金牌,并在世锦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尘封了13年的世界纪录,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刘翔退赛”如平地惊雷,此后短短1小时内,单条新闻在新浪的评论就超过了5万条。4年后的伦敦,刘翔再次退赛,他再次成为了媒体追踪的目标,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3)近几年,刘翔退役的消息不时传出,不过最终都被证实是误传。事实上,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刘翔始终纠结于退役与否的问题。几度赴美治疗,虽然让刘翔的跟腱得到了一些康复,但有过跟腱撕裂,手术后再撕裂这样反复出现的严重伤病,对于十分依赖于跟腱的跨栏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刘翔的前队医、美国运动康复专家艾迪•兰吉曾经在伦敦奥运会后做过诊断:刘翔今后最快只能跑到13秒50.他已无力重返巅峰。不管你愿不愿意,竞技体育就是这般严酷无情。
4)必须承认,翔“飞人”的诞生是举国体制的优势。无论在中国校园还是社会,田径运动属于一片荒漠,真正好的苗子只能在很小的时候被挖掘,沿着少体校、地方体工队乃至国家队的轨迹成长。这就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将大量的资源用在个别体育精英的培养上。刘翔很小就进入少体校,他的竞技轨迹只有一次变奏,就是被孙海平教练发现从跳高改练跨栏,从此他成为了中国体育的“天之骄子”。
(5)然而,得益于体制优势的刘翔恰恰受困于体制。有评论者指出,刘翔既然在体制之内,就不可能摆脱来自上面,来自有些外行的耳提面命,他就不可能简单纯粹地为自己去跑,他需要肩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6)中国田径跑道上的男子世界冠军太稀缺了,中国受众对于荣誉的饥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任何赞助商不可能拒绝的诱惑,对于能分别分走15%和20%商业利益的田管中心和地方体育局,同样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作为中国田径史上最耀眼的明星,翔飞人的确成为了中国田径的摇钱树。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强势复出后,身价再涨,一共有运动品牌、电脑、银行、饮料、汽车、服饰、地产等17个大品牌的合同,总价值达到10亿元。曾有媒体用“刘翔身上不仅有伤,更重要的还有商”来解读刘翔为何迟迟没有退役。
(7)如今近两个奥运周期过去了,据刘翔团队成员透露,之前的合同已陆续到期,去年刘翔没有签下任何商业代言。这意味着刘翔沉重的商业“使命”已完成,他也终于可以“退役”了。
(8)刘翔可以说是中国体育“传播激情火种”的传奇人物,让中国田径尤其是男子跑道项目在漫漫黑夜跳跃起希望的火苗。遗憾的是他最终却成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9)曾经的刘翔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但意志坚强,阳光豁达,而且极重感情,知恩图报。这些年,不管是对家人、对师傅,还是对地方体育局、对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都常怀感恩之心,非常听话。体育评论员麦卡指出,刘翔把正式退役的时机选定在绝大多数赞助合同到期之后,与其说是怕赔钱,不如说是不想给领导添麻烦。据刘翔密友透露,在赛场之外,他其实不是一个有很多野心的人。钱当然是好东西,刘翔也确实赚了很多钱,但他的最大目标,始终都是在跑道上证明自己,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之后,刘翔憋着一口气,在上海莘庄数年如一日地枯燥练习,绝不只是金钱就能够推动的。
(10)跨栏是一个很单调枯燥的项目。姚明和他的火箭队输了一场球,你还能期待两天之后他们卷土重来,然而刘翔却不能失败。近7年来,关于他的各种评论,灰色的黑色的负面的谩骂的议论真是太多了,倘若堆积起来,足够压垮这个年轻人。
(11)曾经的刘翔是多么阳光。只要能够摘下有色眼镜,那么你一定会记起刘翔的笑容。他从来都自信自强,他会说“我是最好的”、“谁说黄种人不能拿奥运田径冠军”这样大长士气的话。其实,刘翔的笑容背后不仅仅是一种坚定,他在无形之中被我们加上了更多的额外砝码。在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情怀。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载体可以帮我们背上沉重的期望和尊严。
(12)也许,正是因为那两次“意外退役”,让刘翔的命运变得无比悲怆。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刘翔,或许,奥运会上的“苦情戏”让他有了“演员”的称谓;或许,“挡箭牌”的需要,使刘翔总喜欢跟外界开玩笑、捉迷藏。从而,这也使其一举一动经常与外界的预期发生错位。这样的错位让刘翔给外界既带来惊喜,也带来惊愕和争议。
(13)如今,在刘翔宣布退役的那一刻,一切压力和争议终于可以在转身之间随风而去了。听说,刘翔退役后将很快与爱妻补办婚礼,随后会和姚明一样,要去念经济学,全力规划全新的未来。正如姚明和李娜的退役,没有让他们的传奇终结一样,退役后的刘翔,也许会很快完成从体育界到其他领域的转身。
(选自《新民周刊》2015年4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只是觉得该退了,自己努力过了,早晚,是要和大家说再见的……”表现了刘翔确认退役前留恋、不甘却又不得不选择退役的复杂心境,他希望自己的退役能被人们理解。
B.内心的不甘、不可回避的伤病,转身何处去,是刘翔萌生退意却又迟迟没有退役的自身因素。
C.刘翔的成功,既是自身条件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中国的举国体制:他的被挖掘,运动项目的改变,训练和康复质量的保障,都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精英的重点培育。
D.第(9)段和第(11)段开头的“曾经”意味深长。既表达了作者对奥运退赛后在舆论压力下刘翔精神和品格质变的惋惜,也暗含了作者对舆论误解刘翔的不满。
E. 本文以分析刘翔“迟到的谢幕”的主客观原因为重点,真实再现了名人刘翔背负的责任与压力,遭受的身心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刘翔的理解、尊重与祝福。
【小题2】刘翔在3年前(2012年),甚至是7年前他完全可以潇洒离开,可直到2015年才正式退役,有哪些原因?
【小题3】文章第二段介绍刘翔退赛产生的反响,有何作用?
【小题4】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他从太阳神那里盗来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因此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文中,作者称刘翔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你认为恰当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