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  米
徐慧芬
小学里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
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了。
过了一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要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却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她是贼骨头,偷了她的新围巾。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但是,她仍旧经常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
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来了,带你进去。”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了。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了?”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下来藏在口袋里。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的?小米说是别人瞎说。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以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红领巾!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去插队落户干革命。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小米的乡亲告诉过小米的娘家人,那个驼背脾气很坏,喝醉了酒,常常骂小米是丑八怪。驼背又嫌小米乱花钱,就把钱统统藏起来。小米买布做一条短裤的钱也要向他讨。可是小米回娘冢时,还是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她男人偶尔发发小脾气,她只要眼睛一瞪,男人就乖得一声不响了。她说她很有威信,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
又过了几年,又有政策,知青的孩子可以报一个户口回来。男人说“两个丫头,弄一个回上海吧。”她就到娘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商量。大家说:“哪来的地方住?难办得很哪!”她回到乡下,又骗男人说“家里的兄弟姐妹抢着要她的孩子住他们家,可是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让孩子,骂了她几声十三点只好罢了。
前年,她的老娘风瘫了,家里写信叫她回来一次。兄弟姐妹说:“我们都要上班的,工作跑不开的,要么你来陪陪老娘,要么大家出点钱,请个人帮忙。”小米当即就摸出一千块钱,说是她男人叫她带上的。回到乡下,她男人一把揪住她的头发,问她家里的一千块钱哪儿去了,小米说我怎么知道。男人要往死里打她,小米只好说拿了这钱是想到上海为男人买一套样子好点的西装,结果钱丢了。男人哪里信她。男人说他总要到上海来问个究竟。吓得小米赶紧跑到邮局打电话到娘家:“不要说我给了你们一千块钱。”这一次她自己戳穿了自己的谎话,气得她娘家人呼骂道:“这辈子就没一句真话!”
看来,小米娘家人的话是对的。到死,小米仍在说着谎话。去年,我在火车站不期碰到小米,见地如此瘦削,不免诧异,但她却告诉我无甚大病。其实,她是来上海查病的。查出来得了肝癌,已是晚期。她是知道的,但她却对家里人说她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所以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
现在小米已经去世了。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不讨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长得太丑,一个是她爱说谎。
B.小说以时间为序,通过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
C.小说围小米“说谎”的特点来叙事,使话题集中,不蔓不枝,突出了人物特征。
D.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便于刻画小米的心理,又使故事更显真切动人。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2: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可算是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
《中庸》中论道小人没有了“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在孔子看来,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有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人道’的大学问,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这个传统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孔子那里,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也就是说,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选自《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自然的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天”的认识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人类社会初期的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到后来对天的神秘色彩稍稍有所弱化,我们很能够发现对天的认识的变化的。
B.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是“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发展变化的表象。
C.人类社会初期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而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则是到了商、周时期。
D.对于天的认识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也是他对天理解和体认。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天”的概念,他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B.孔子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他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C.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的基础上,这恰好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D.“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君子把“知天命”看做应具备的美德,“畏天命”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的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
B.孔子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就是在孔子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
C.孔子认为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要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就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
D.《中庸》中论道“畏天命”之心很重要,小人缺失“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文学艺术,是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

21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

(摘编自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诗歌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B.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两者关系密切,它们的割裂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量的动因。
C.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不能担负起拯救的责任。
D.时代的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本战无不胜者有可能难以持续,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到处铺满的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
B.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难以看到自然美景。
C.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D.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
【小题3】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文学艺术丧失天地自然,必然会衰败枯萎。
B.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
C.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依赖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
D.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文学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自中华文化产生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过程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达到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程度,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但他们均为中华文化自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国的文化自觉不无启迪。但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自觉,是在***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的总体构成和要素,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
②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逐渐提升的。从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艰难认识和探索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近代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打开,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合创新”等观点、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当代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巨大机遇。中华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我们必须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我们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觉悟、反思、反省,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判断文化的价值应该看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带来价值选择,即根据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弃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继承、吸收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
⑤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正是基于以上文化自觉,我们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自觉是国人对我国文化的反思、反省等,涉及本土和外来文化问题。
B.文化自觉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民族、国家、政党、团体等共同体。
C.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构成、发展历程等的客观认识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自觉。
D.文化自觉来自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先给文化自觉下定义,其目的是方便后文对中华文化自觉的论述。
B.文章肯定了近现代文化名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的贡献。
C.第(4)段论述文化自觉的内容,指出先进文化要体现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的内涵、我国需要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本国文化圈的主体只有清醒认识本国文化才能准确判断自己文化的特点。
B.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
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有文化自觉,并以此找到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D.如果不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就可能无法拥有文化自信,这将不利于社会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雁洋镇大坪村,柏油铺就的崭新绿道蜿蜒在田野间,清澈的小溪“雀跃”在大树和绿野簇拥的公路旁,原生态的乡野水景公园就这样被简单几笔勾勒出来。水景公园旁,一座色彩明亮的主题酒店很是惹眼,这间由原来的乡村小学改建的主题酒店成为游客与亲朋好友一起享受村野时光和寻找美食的好去处。“今年春节黄金周,我们60多个床位全部爆满。”该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年大坪村美丽乡村推进以后,在村里停留、吃饭的游客明显增多,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来这度假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包粽子、摘金柚、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品尝原生态的客家美食,村民自产的农家产品番薯、稻米、菜干更是颇受游客欢迎。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大坪村民开民宿和特产店的积极性高涨。雁洋镇党委书记王宏基介绍说,2016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雁洋镇榜上有名,这也是梅州市唯一一个上榜的小镇。下一步我们要将村道沿线打造成集农家餐饮、农家乐风情、客家特产销售等旅游服务为特色的一条街,形成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
(摘编自《梅州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2%,营业总收入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占领“小长假”的旅游市场,以2016年国庆节为例,小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选择乡村游的游客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可见乡村旅游仍是发展方向之一。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有删改)
材料三: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者平均每个月会到乡村地区旅游一次。下图是乡村旅游游客出行目的分析数据图。

(选自《新华网数据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投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之一,而乡村旅游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与乡村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B.参加乡村旅游的主体是青壮年群体,可见青壮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他们的压力较大。
C.“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与亲友增进情感”“寻找乡村美食”是大部分都市人去乡村旅游的目的,大坪村开拓体验农家生活的市场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D.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占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发展的原因,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
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大坪村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C.大坪村让游客体验包粽子、摘金柚、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大批游客,可见乡村旅游要兴盛就要保有乡村特色不变。
D.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有力地解决了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E. 材料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坪村的做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材料二用准确的数据呈现了乡村旅游的诸多方面的情况。
【小题3】乡村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尽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寻仙问道,有了法力,在阔大的生活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却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
B.“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制约于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C.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是偶然的事情,但孙悟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却是必然的结果。
D.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孙悟空成功地在这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B.接着写孙悟空被迫接受社会规范,阐述了“不自在”的原因。
C.然后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终成正果,阐述“不自在”的意义。
D.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西天取经”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