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9月11日:为了忘却的纪念
吴鑫
①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9月5日称,“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上升起的第一面美国国旗竟然不翼而飞。
②去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升起。这次颇有历史意义的升旗仪式被抓拍下来,成为纽约消防员救助恐怖事件遇难者的标志图片。随后,这面国旗于去年10月随“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开赴阿富汗反恐战争前线,直到今年3月被送回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办公室。据悉,布隆伯格已经下令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
③这似乎是“9•11”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进入9月以来,伴随着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世贸中心的残骸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的展览中心,唤起人们对一年前悲情时刻的记忆。
④9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9月11日定名为“爱国者日”,号召全美国永远铭记在“9•11”中牺牲的人们,向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⑤9月5日,介绍纽约警察在“9•11”中英勇表现的展览在纽约警察博物馆开幕,其中有23名殉职的纽约警员的相片和遗物,以及从世贸中心废墟中寻获的摩托车残骸、警察巡逻车的后车箱和被损坏的警报器。
⑥9月6日,美国国会在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联邦礼堂举行会议。这里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200多年前宣誓就职的地方,1789年美国国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美国国会经过200多年,首次回到它的“发源地”开会。会议50分钟主要是演讲、颂诗以及音乐。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格普哈特表示:“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同我们的悲伤基本相称。美国正在从事一项使命,不是为了报复,也不仅仅是为了打败恐怖主义,而是再一次显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自由终将战胜狂热。”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表示,历史将记录下恐怖分子的失败,他说:“美国的实力不是钢铁或水泥,而是我们对宪法和人权法案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信仰。”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说:“袭击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国家就陷入了战争。我们的自由是用很高的代价获得的,我们不准备让它流逝。”会后,议员们参观了“零地带”。那里,摆放着大量的鲜花,以纪念在“9•11”中丧生的2819人。
⑦9月7日,纽约的孩子们在中央公园参加一个呼唤“和平”的活动。9月8日,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会举行一个大弥撒,分别代表美国51个州的51架小飞机当天上午飞越纽约原世贸中心上空,以示悼念。
⑧9月10日晚,纽约的多个地方都会举行烛光守夜活动,还有纪念步行活动,与第二天纽约隆重的纪念仪式相连接。
⑨更重要的活动当然在9月11日。这一天,布什及夫人劳拉早晨将首先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非公开的宗教仪式。在美国东部时间8点46分,即一年前第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时刻,白宫将举行默哀仪式。然后,布什将前往五角大楼参加纪念仪式,然后赴宾夕法尼亚93号航班坠毁的地点献花圈。据推测,这架航班当时正欲前往袭击华盛顿的另一目标。下午4点30分,布什将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安放花圈。当晚9点零1分,布什将从纽约向全国发表讲话。
【小题1】本文主要记叙“9•11”周年纪念活动,①②段先写国旗丢失的事件,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为什么引用了很多人物的言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罗列了六件“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题4】新闻是客观冷静地让事实说话,但文中依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文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好吗?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5:1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做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相关文件也已颁发,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网2009.10.20)

材料二: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定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地方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丢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国家,我国的文化还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是如此不同,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法制网2009.6.2)

材料三: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林继富举例,同样在宜昌市,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培在1984年后没离开过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顾费。他活跃于乡邻之间,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黄薇
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因此结识钱锺书。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结婚。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了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锺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任了一年振华女中上海分校的校长。
钱锺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锺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锺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锺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锺书为妻子写下了这样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的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并畅销。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这本翻译书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她的贡献。
1989年,《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人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钱锺书说,“实获我心”。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杨绛参加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捐赠仪式”。这是她和钱锺书在病榻前商量好的,将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以资助那些爱好读书的贫寒子弟。奖学金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镜头前,90岁的杨绛站起来,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讲述自己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2003年,《我们仨》一书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锺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后,杨绛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陪丈夫到英国、法国游学,这为她后来熟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B.钱锺书认为杨绛是自己的“妻子、情人、朋友”,评价十分高,就如夏志清所言,二人是一对才华高、作品精并在晚年同享盛名的夫妻,关键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
C.在钱锺书、钱瑗住院期间,杨绛要走大半个北京城分别照顾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杨绛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强大。
D.杨绛的《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最后“九死一生”,逃过了劫难。
【小题2】杨绛被称为“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除了她是钱锺书的爱人外,一定还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 众

周振国

①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③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④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⑤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慎众是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B.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
C.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
D.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
B.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
C.第四段是解决问题。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
D.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
B.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
C.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
D.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阎肃:把灵魂融入艺术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1962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
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当年为了在歌剧《江姐》基础上改编京剧《红岩》,阎肃主动提出去曾经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集中营体验生活,把手反铐上,戴上脚镣,脚镣很重,碰到踝骨那是钻心的疼,吃饭、睡觉他都不解开。那七天七夜,他感受到了铁窗内失去自由的痛苦,他看到了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
那种刻入骨髓的“炼狱”生活,使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笔下流出的,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活生生的江姐就这样被他搬上了舞台。“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两年锤炼,他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声音,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也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
阎肃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人民和生活,他说:“一旦确定干什么,就要学会‘扎猛子’,往根上去。”65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足迹和歌声。65年来,他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阎肃说:“人年轻要多干、少争、少斗,多学别人的长处;人老了,尤其注重立德,要把名利看得很淡。”
作为文艺界的“常青树”,阎肃在拉大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阎肃被编入合唱队。那时候,要求演员“一专三会八能”,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阎肃什么都干。从拉大幕开始的艺术道路,到被称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阎肃说:“我感觉自己没做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我很勤奋,我认真对待每一分钟。”和阎肃合作创作了《江姐》等多部作品的作曲家羊鸣说:“阎肃不怕困难,年轻的时候,你只要提,他就干,对工作毫不挑剔,广种多收。再就是爱学习。”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阎肃创作了许许多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包括首经风靡一时的京腔京韵京曲。这些歌唱醉了听众,唱红了歌星,他也成了词坛上公认的“大腕”。  (《走近阎肃》)
②阎肃认为,好歌不是凭空造的,它来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阎肃:在“风花雪月”中为兵服务一辈子》)
③阎肃老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满怀激情地创作,脑子里永远有最新鲜、最时尚的东西,他从不排斥新事物,时刻表现出“执着、随和、青春、阳光”,有“老顽童”“老时尚”“老玉米”的昵称。(《羡慕阎肃老爷子》)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阎肃从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儿,用18天创作出《江姐》的剧本初稿。
B.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成立70周年,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
C.文本大量引用传主阎肃的话使传记更加准确、可信,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比如在介绍阎肃的淡泊品格时,引用阎肃的话直接表现阎肃对名利的看法等。
D.文章末段,介绍了阎肃成长的经历,交代了阎肃的谦虚、勤奋、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的思想品格,照应题目和前文,说明阎肃就是“老顽童”“老时尚”“老玉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本通过第一段交代阎肃的出生年份、出生地以及入党、入伍时间和创作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的奖项等概括介绍阎肃,以引出下文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
B.由阎肃作词的歌剧《江姐》历经3年的打磨、谱曲、排演,在公演时引起轰动,后来有5次复排,其中体现的“红梅精抻”对后来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
C.在排练京剧《红岩》时,食堂大师傅都能唱《红岩》的曲子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红岩》排练时间之长,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了阎肃工作的精益求精。
D.阎肃喜欢下基层,几十年来,他几乎跑了空军所有的部队,到哪里都亲自为战士唱歌,为部队写了许许多多的歌曲,是一位为兵服务一辈子的文艺界“常青树”。
E. 阎肃被人昵称为“老时尚”,体现了他对时尚的孜孜追求,也正是这种对最新鲜思想的深入理解,阎肃才能满怀激情的创作,才能在任何岗位上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题3】被称赞为“国宝级艺术家”的阎肃在戏剧创作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八月的故乡

(1)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2)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3)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浩浩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4)素素淡淡的鲁西大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5)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6)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趁大人不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们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7)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

(8)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地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9)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云雾已罩上了原野。

(10)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11)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它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小题1】“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写自己故乡的种种趣事是通过回忆和梦想来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4】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