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 众

周振国

①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③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④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⑤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慎众是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B.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
C.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
D.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
B.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
C.第四段是解决问题。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
D.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
B.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
C.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
D.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6: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中的一棵树
①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枝,顽强的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要多多少少的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棵树就在那里。不过,那时候,它还是很茂盛的。整天,有鸟儿什么的在它的枝条上飞来飞去,唧唧喳喳的聒噪。中午,太阳正照的时候,它也会为人们遮出一片很大的阴凉来。于是,有女人们拿了鞋底、针线,到这里来做活拉闲呱。也有男人们拿了一些农活,到树底下来做。他们一边做活,一边开玩笑、逗趣,不觉太阳西去,大地酷热散去。于是,收工回家,然后,再上地干活。小孩子,一向就是人来疯。那里人多,就往那里凑。大人们做活。他们就玩游戏。大多是玩一种叫“丢窝子”或是“抓石子”的游戏。大人们的活做完了,孩子们也要回家跟大人上地。农村的孩子,自小得受手把手的土地教育。人们散去,大树就在斜阳里默立,远远的张望土地上那些劳碌的身影。树和人是一样的,它也喜欢人气。
③这样的日子。在实行了包产到户后,就逐渐的消失了。那以后,人们好像一下子忙了起来。在树下遇上,总是匆匆的打一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事情去了。那个时候,那棵树还是活得很开心,天天乐呵呵地看着,人们从它的身边匆匆而过。它有时也很婆娑弄一下树影,但能在它脚下停下来的人,却一天比一天的少。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它,有一些寂寞了。渐渐的,树发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远远看见的,都是一些苍老的身影和一些年幼的脚步。有一天,树听两个孩子在树下叹息:爸爸、妈妈!你们何时回来呀!树有些莫名其妙,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简单的生存叫做“打工”。而且,还要到它想都不想到的地方去。树的腰越来越弯了。它常常看着比它更孤单的村子发呆,它甚至在侧耳啼听那些熟悉的狗叫声。它知道它不会活的太长了,但它无法去拯救那个日趋枯萎的村子。
④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的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了。树,还是顽强的活着。它自尊的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的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它想,早上肯定会有女人来把它捡去当柴烧的,若那样,它愿意自己所有的树枝都奉献出来。但它等了一天也没有。等了一月也没有,等了一年也没有。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⑤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我费劲地抬起头来仰望它。看到那棵苍老的树,它也有一些悲悯地俯视着我。我感觉它有好多的话要说给我听,我的心在怦怦的跳。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的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着它流泪,仔细地辨认小时候我们在他的树干上留下的各种痕迹。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的痛。我知道,那是我终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它身边飞来飞去的那几只喜鹊。它们还把自己虽然单薄,但还是很真实的窝挂在树枝上,陪着老树走过那一些快乐和不快乐的日子。而我的窝,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我很不真实地挂在他乡的风中了。我再一次的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⑥站在早春的风中,我无法用双手抹去脸上的泪痕。我听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我们曾经在这一棵树下嬉戏的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觅食的鸽子,在村子的四周盘旋。我用手去触摸树粗糙而又干硬的老皮,感觉到它微弱的脉搏,但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握住了母亲的手一样的踏实,我感觉我的漂泊的心忽然找到了归宿。
【小题1】分析文段作用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空空的内脏,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小题3】分析结构思路第④段开头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这段的结尾却写道:“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4】分析文段作用请分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5】探究文章的意蕴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疆晨报5月31日消息,5月30日,随着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18位村民整齐划一的动作,一排排海水稻秧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田里,这片昔日的重度盐碱地一派江南水田风光。

与此地同步,在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区和浙江温州等地,海水稻秧苗也正在覆盖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荒滩变粮仓”的构想奠定现实基础。袁隆平参与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工程计划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的咸水灌溉种植条件下,每亩产量达200~300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3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高产海水稻,粮食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石丰森《袁隆平海水稻插秧新疆喀什 盐碱地上生机盎然》)

材料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就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粮食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从国内来看,中国农业尽管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在信息化背景下,粮食与石油、货币一样成了一国制约他国的战略武器,粮食安全的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谁来种地” 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而现实中,从事粮食生产收入与从事非粮收入、非农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如果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摘编自朱有志、陈文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应对新挑战》)

材料三:

去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植1亿亩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而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迪拜沙漠,引入来自中国的“四维改良法”,要素物联网模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地表装配智能喷洒灌溉系统,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循环使用……技术革新,让那些曾经的“不可能”一个个被抹去。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摘编自钟声《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之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可开发的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B.粮食安全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需求,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
C.要素物联网模组的“魔力”有定时定量精确喷洒水肥、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部、回收多余水肥等,创造了沙漠变良田的迪拜奇迹。
D.人才驱动既意味着我国要拥有大量的杰出人才,也要求广大人才发扬志在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攻坚等优秀精神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多地域多类型盐碱地海水稻种植试验,为袁隆平的美好理想奠定了现实基础,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B.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造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这警示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C.海水稻种植推广、“四维改良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量,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
D.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并且为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小题3】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  
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B.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C.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D.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富平柿树赞

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前不久,到陕西富平走了一圈,更提升了我对柿树精神的认识,由钟爱上升到敬爱、景仰。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柿树。”此句承接上文富平是风水宝地,有诸多陵墓之说,转入对富平柿树的描述。
B.第11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平柿树在深秋结满果实的喜人景象。
C.文章开头写富平的帝陵意在为下文写富平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作铺垫,表达柿树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这一主题。
D.从盛唐时的中宗始,前后有五位皇帝陵墓在此,加上“万年陵”和“永陵”,便有七座,使富平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
(2)为何富平柿树的精神值得赞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说:“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 “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 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