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是在殷商。现存殷商文献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尚书·商书》,此外还有存在不少疑问的《诗经·商颂》。这些文献语言可以称之为“殷商古语”,特点是艰深古奥。虽然殷商甲骨文、铭文、《尚书》典诰誓命各类文体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殷商古语”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仍存在着共同的形态特征:其语音是区别于西周方言语音的东方殷商古音;其文字尚处于汉字的草创阶段,有些甲骨文和铭文字形还不够稳定,甲骨文和铭文之中都有一批不能隶定的文字;其词汇意义非常古老,在历史形态上比后来的“文言”要早得多;其语法与后世“文言”大体相同,但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语法;除少数比喻之外,“殷商古语”较少运用修辞手法。从各方面来看,“殷商古语”都体现出它的古老性和原始性,都与后来的“文言”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
西周时期存在“殷商古语”和“文言”两种形态语言,西周铭文、周原甲骨文、《尚书·周书》、《诗经》雅颂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而《易经》、《国语》西周散文、《诗经》西周风诗、西周史官格言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前者沿袭殷商文学语言,后者则是周人通过扬弃“殷商古语”并提炼周人口语而形成的新形态的书面语言。西周沿袭“殷商古语”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商周之际有一批殷商史官因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而由商奔周,直接将“殷商古语”带到西周;周初文化水平远逊于“大邑商”,因此周人对殷商文化有一种仰慕心理;西周统治者对殷纣王与其他殷商先王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他们彻底否定的是殷纣王一人,而肯定从成汤至帝乙等殷商先王。西周初年重要文体如文诰、铭文、甲骨文、颂诗都是来自殷商,按照文体形式要求,西周作家必须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周人在沿袭“殷商古语”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抄,而是有自己的新变,如西周文诰、雅颂诗歌、铭文语言互渗,某些殷商文体语言(如铭文)在周人手中得到高度发展。
“文言”是继“殷商古语”之后又一种新的语言形态。虽然“文言”在西周属于非主流文学语言,但它接近民众口语,作者易写,读者易懂。“文言”用语生动形象,自然灵活,长于叙述和描写,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殷商古语”作品,因而它比远离民众生活口语、日益走向僵化的“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言”都有取代“殷商古语”的优越条件。
春秋文学语言的发展大趋势,是“殷商古语”走向没落衰亡,而“文言”方兴未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语言大变革——“文言”取代“殷商古语”,在此时宣告完成。从春秋铭文可以看出“殷商古语”在春秋时期走向式微,从《诗经·鲁颂》可以看出颂诗语言由“殷商古语”向“文言”转化,从鲁国《春秋》可以看出“文言”艺术的提升,春秋时期这三个语言范本展现了“殷商古语”与“文言”此消彼长的大势。“文言”取代“殷商古语”,有着宗教、政治、审美风尚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社会接受心理等多方面原因。
在经历了七八百年的辉煌之后,“殷商古语”终于在春秋时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中国文坛,让位于“文言”,从此中国文学语言从“殷商古语”进入了“文言”新纪元。
(选自《商周文学语言的因革及其启示》作者:陈桐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殷商古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语言起点的殷商古语,虽还存在不少疑问,但它的艰深古奥的特点是毫无疑问的。
B.自身条件相对“文言”已处于劣势的“殷商古语”在西周时期能居于主流地位,原因之一是西周统治者历史观中含有具体分析的思想。
C.《诗经》风诗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而《易经》、《国语》西周散文、《诗经》西周雅颂、西周史官格言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
D.西周初年西周作家可以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周人在沿袭“殷商古语”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抄,而是有自己的新变。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商古语”的古老性和原始性从语音、字形、词汇意义、语法这几方面体现出来,与后来的“文言”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
B.西周沿袭“殷商古语”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因为“文言”比远离民众生活口语、日益走向僵化的“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其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殷商古语”作品。
D.春秋时期春秋铭文、《诗经·鲁颂》、鲁国《春秋》这三个语言范本展现了“殷商古语”与“文言”此消彼长的大势。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殷商古语”的发展历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5 12:0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逐出了审美领域,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李劼《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作者陈迎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C.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D.“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B.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C.“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D.“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同类题3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D.“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C.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B.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C.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D.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主要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做你的姐

安子

村子的小路口,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冲他招手,唤他:“冬娃——”

他的心一酸。在监狱里,因为表现好,他被提前一年半释放,她早早地写信给他,要他一定回来,说,她和哥在家里等他。

她落落大方地笑着,伸手将他的行李拿过来放在自行车后架上,说:“冬娃,来,你推着车,咱回家吧。”

她比他想象中年轻,也比想象中漂亮。两年前,他知道哥娶了媳妇,是哥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她不嫌弃哥在穷山沟,甚至不嫌弃哥有个正在监狱服刑的弟弟。为这,那时候他把自己攒下的所有钱,买了条金项链寄给她,并对哥说:“要好好地待嫂子。”

她推了他一把,说:“愣什么,走啊!”

他扶过了车把,低低地叫了声“嫂子”。

“别叫嫂子,以后就叫姐。”她笑,“你哥本来说了来接你的,可是一直没空,别生他的气,他是惦记着你呢……”

他应着,推着自行车朝前走,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开始哥去看过他几次,可是去一趟真的太远了,后来就书信联系了。可是他想哥,爹妈走了以后,是哥把他养大的……

她好像看出他的心思,说:“冬娃,过去的事都过去了。现在回来了,跟着姐好好过日子。”

终于到家了!他怔怔地四下打量着,她在外屋喊他:“冬娃,饿了吧,吃饭了。”

“嫂子。”他回头唤了一声。

她板下脸,说:“不是跟你说过了叫姐?叫姐吧,叫姐亲。”

他低下头,片刻,叫了声:“姐。”

她脆脆地答应了,脸上绽出笑容来。

哥一直没回来,她说,哥过几天就会写信来,别怨你哥,他也都是为了这个家。

在一个家里,他也和她飞快熟悉起来,他会主动帮她做家务,她像使唤自己亲弟弟一样使唤他去打水,扫院子,割草喂羊……还要他每天穿得干净整齐,并要他去见村邻和亲戚,甚至会和村人说:“我弟回来了,看,是个帅小伙子。”

她的态度影响着他,他慢慢摒弃了心底的自卑,从容地过起了生活。

农忙后她去了30公里外的县城,回来,就开始收拾他的衣服,说,已经给他报过名了,要他去县城学开车。

他死活不肯。他知道学开车要花不少钱,这是她和哥的血汗钱,他不能花。

那天,她很生气,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什么都不学,以后就在家这样耗着,让你哥在外面打工养着你?你就不能有点儿出息?”

他妥协了,说:“姐,你别生气,我去。”

她这才笑起来,说:“这就对了,以后,哥和姐还指望你呢。”

他的鼻子又是一酸,不再说话。

他格外刻苦,比所有人都用心地学习。她隔几天就会去看他,带着馒头、鸡蛋和衣服。最后一次,她带去了一个二十出头的、五官纤细精巧女孩,在她身后看着他羞涩地笑。他明白过来,脸一下红了。

他顺利拿到驾照,因为勤奋又懂事,很快找到了工作。顺理成章,婚事也定了下来。

婚期临近,他问她:“写信让哥回来吗?”不等她回答,又说,“要不我去找他?”

她摇头,说:“你哥回不来,他跟人家签了合同的,有个工程,催得很急。”

他无奈,说:“姐,也不是哥非回来不可,是你太辛苦了,哥也该回来看看你了。”

她笑笑:“以后你哥看我的日子多着昵,你要不嫌姐不是你亲姐,就让我把这事给你办了。”

几天后,他把女孩娶回了家。在家待了几天,他回去上班,叮嘱妻子好好照顾姐。

半个月后,妻匆匆跑去找他,说自己只回了一趟娘家,姐就不见了,留了一封信给他。

他急急地把信拆开:“弟,姐走了。其实在你回来之前,我和你哥已经离婚了。他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别怪你哥,这么多年,是他抚养和照顾着你,对你,他有恩,永远都是你最亲的亲人。我和他,是缘分已尽了吧!所以,我不让你叫我嫂子,只让你叫我姐。弟,还记得你送姐的那条项链吗?还有那时你对你哥说的话。那是我收到的最最珍贵的礼物。当时我就想,以后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的亲人,我都会像爱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爱你,现在姐可以放心地走了。”

“姐——”他只喊了一声,一米八高的大男人,眼泪流了一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只做你的姐”为题,称谓特别,引人入胜,体现了“她”对“他”的关心,使小说有一种温暖的亲情贯穿始终。
B.文中多处使用细节描写,如“他怔怔地四下打量着”“眼泪流了一脸”等,这些描写反映了人物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
C.文中的“哥哥”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抛弃了不嫌弃穷山沟的妻子和正在监狱服刑的弟弟,在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D.作为刑满释放人员,“他”在“她”的关心下,慢慢克服了自卑心理,学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工作,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小题2】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事上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