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我国仅在3%上下。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按照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创IP,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年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材料二: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便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IP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IP《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验文化。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的《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

(摘编自李慧《新文创呼唤更多匠心》)

材料三:2018年6月27日,北京电影小镇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在2018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19年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其他文创产业的发展来助力推动黑庄户乡的建设发展与振兴。

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变成实际操作的东西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而这些载体特别是电影产业等则需要一定的土地。对于国内的很多乡村来说,土地很多,但缺少的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而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片土地,乡村也可以解决。如此看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没有污染,同时乡村也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新源泉,可见,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从农村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振兴,就一定要和城市结合起来,把城市的资金、人才、产业引到广大农村,二者融合发展。实际上,即将建成的北京电影小镇就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优秀案例。

同时,北京电影小镇以广大的土地为基础打造配套居住区、电影产业核心区、文化旅游生态区,聚焦生产——生态——生活,形成“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北京电影小镇的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

(摘编自《北京电影小镇: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创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增长,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产业。
B.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很落后,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占CDP总量的比重仅在3%上下,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C.计划于2019年全部完工的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和其他文创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当地乡村的振兴,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D.传统文创产业只注重娱乐,而不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以及用户的文化体验,也不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也很好地实践了政府倡导的“互联网+”这一概念。
B.文化产业之所以适合进入乡村,能很好地推动乡村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文化产业没有污染,二是乡村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新源泉。
C.北京电影小镇将在黑庄户乡打造出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这一发展模式可能会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
D.《王者荣耀》《一人之下》《藏地密码》等游戏和影视作品,是产业运作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作品。
【小题3】如何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5:4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自由是个众数。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它们是国家的基石。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
B.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
C.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
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B.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
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小题3】(小题3)(小题3)结合你的对现代公正社会的理解,谈谈你认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以眉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D.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宋词中大多数都是通过眉黛来表现女子委婉细腻的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木兰辞》中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贴装饰物已逐渐成为风尚,开始从宫中走向民间。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而得名“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都是以眉写愁,写出了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全球化促使分布于不同国家的移民、社区、民间组织、公司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频繁而持续性的联系和共同性的活动,从而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也就是所谓“跨国主义”。跨国主义研究一般围绕着跨国实践、跨国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跨国实践衍生出了跨国社会空间。全球化推进所产生的频繁密切的跨国实践,摆脱了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地理空间和国家边界的束缚。虚拟性的网络空间逐渐替代了物质性的地理空间,建构起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而通过跨国社会空间,移民及其他跨国实践主体与居住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体、群体或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从中获得情感、思想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跨国行动者在共时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过程中,身份归属逐渐脱离地域、国家和族群的限定,出现由一元向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发展以及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由此形成“非领土化”的“跨国认同”的问题。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领土边界的过程,这种跨越体现在市场体系、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B.全球化是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因为此时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
C.全球化进程促使了跨国主义的产生,跨国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跨国实践、跨过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进行。
D.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它是在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等跨国空间基础上产生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族国家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长的同时,也为别国经济的介入设置了壁垒,最终“画地为牢”似地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主义对世界版图的瓜分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引发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全球化陷入停滞。
C.全球化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因而给民族国家的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改变着民族国家的含义和形式。
D.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选择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体系也是全球化的一种模式。
B.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随着全球化模式的创新和程度的深化,民族国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C.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物质性的地理空间,逐渐被虚拟性的网络空间所取代,发展出一种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
D.跨国实践主体的身份归属呈现出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以及对立、冲突的状态,从而引发“跨国认同”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中国古代隐士——以陶洲明为例

张梦秋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说的是中国古时文人的终极价值,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实质相同。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能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鉴于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古代隐士不仅拥有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而且他们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心性聪慧的人。他们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融合了儒家以艺术陶养性情,以“礼”“乐”达“仁”,进而在“礼”的秩序中“游刃自如”的思想,并将之内化在自我人格的深层,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因而,他们有足够的心力抵御物质世界的喧闹,从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在心灵花园的建设上,淡泊功利,从容平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侧重表现出对人情、时事的看法与见解;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既有“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与飘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与自在。他的诗歌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加工,充满着自然宁静的味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面上潇洒风流而内里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魏晋风度,是在当时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
B.陶渊明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的参与中能坚守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
C.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时代,他坚守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合污,就主动选择了归隐。
D.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因为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为突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对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高于常人,在人格上追求独立与自主。
B.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C.中国古代隐士在归隐的生活中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隐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归隐十分坚决。
D.陶渊明的诗歌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既有静穆与飘逸的特点,也有潇洒与自在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内心有一个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虽然曾“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但最终抵御住物质世界的喧闹,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中。
B.中国古代隐士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并融合进部分儒家的思想,他们都拥有丰厚的文化修养、聪慧的天赋心性和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
C.中国古代隐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王羲之就是中国古代隐士的典型,并把这种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
D.陶渊明用自己的审美观对田园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他的田园生活虽然也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辛劳,但仍觉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