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他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他是研究这方面的,他有找出答案的责任,他要研究。他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他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他不理,他对它有兴趣,他就要研究,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饶宗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竟然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并且20岁出头就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而声名大噪。
B.饶宗颐在往云南赴聘途中,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但因祸得福,有幸结识了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C.饶宗颐喜欢读书,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D.饶宗颐在治学上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别人有没有兴趣,他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他不理……”寥寥数语,表现出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小题3】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0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全镇人没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C.文中后半部分交代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的经历。
D.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设置悬念,把不同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请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了小小说“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立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福器”。

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随着用户与设备的接触和连接越来越频繁,人类传播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有近50亿物件实现了互联。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易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Armis)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数据既是计算机执行人类指令的手段,也是连接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桥梁。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由呈“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所推动。据统计,2015至2017年三年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远超以往四万年历史的总和。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然而,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发“脆弱”。一旦单个数据发生泄露,就很可能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危机。2018年爆发的“脸书数据泄露门”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Schneier)201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超级连接世界中的安全和生存》。书中描绘了一幅物联网时代的末世景象: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等等。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都是“电脑”,这预示着万物皆可为“凶器”。不同终端在互联连接的同时,也将原本是由单个终端所承担的风险向网络中的其他终端“等量转移”,这使互联网时代“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皆凶器”。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因此,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安斌《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中国社会科”2019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这项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快捷,成为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福器”。
B.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使人类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C.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智媒时代,但也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使网络被攻击起“连锁效应”。
D.“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促进了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也使人类身处于“数据海洋”的时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并肯定了互联网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重点分析了5G技术的突破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和弊,为人们正确使用5G技术提供了借鉴。
C.文章引用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所著书的内容,证明了互联网可能给未来带来巨大的风险。
D.文章分析了物联网和数据传输的特点及带来的风险,并举出实例和相关论著证明,最后引出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但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皆可成为“凶器”。
B.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来愈差。
C.随着5G技术的日益普及,物联网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D.人类将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进而毁灭自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断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 ——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小题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B.④①③②⑤C.①②④⑤③D.①②③⑤④
【小题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小题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场电影

阎连科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室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时,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

不消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病房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自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因为,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孝敬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一次,我去送夜饭时,父亲母亲不在病房。我在露天电影场找到他们时,他俩正在寒风中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我的心里便漫溢过许多欢乐和幸福,以为父亲的病果然轻了,慌忙给哥姐们挂了长途电话,把这一喜讯通告他们。父亲也以为他的病有望痊愈,看完电影回来之后,他激动而又兴奋,说他多少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想到在冬天的野外看了一场电影。

然而,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酷寒剧增,父亲不吃药、不打针就不能呼吸,而打针、输液后,呼吸更加困难,终于到了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于是,医生就催我们父子尽快出院,害怕父亲在医院的床上停止呼吸。父亲也说:“不抓紧回家,怕老(死)在外边。”这就结束了我一生中不足一个月的床头尽孝的日子。

回到家,农村正流行用16毫米的电影机到各家放电影的习俗,每放一场10元钱,电影是当年热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放映员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10块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多活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走出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

给父亲送葬的时候,大姐、二姐都痛哭着说,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上一场他想看的电影。我看见哥哥听了这话,本已止哭的脸上,变得惨白而又扭曲,泪像雨水一样流下来。于是,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在我哥哥和大姐、二姐心里,留下懊悔的阴影也许比我的更为浓郁……

现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父亲的债务了,可以由我对自己实行一次良心的清洗和清理。

先说一下,我没有花那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他想看的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身上是一定有钱的,记得回到豫东军营以后,身上还有17元钱。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挤出10元钱,包一场电影,让父亲生前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津津乐道的“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

为什么没有舍得花那10元钱呢?当然是小气、节俭和当时的拮据所致。可是,更重要的是些什么呢?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和孝爱?是不是在三岁、五岁,或者十几岁时,父亲倘若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给我捎一把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红枣,或别的什么野果,我都会蹲在某个角落,独吞下肚,而不知道让父亲也吃上一颖、两颗呢?

我想是的。至今我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他人在任何方面缩手退步,而绝不能对自己的父母退步缩手。

《人民文摘》(2012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介绍我的身份“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有何用意?
【小题2】“一场电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小题3】“孝”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请分别找出来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小题4】试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小题5】文章第5段中写到面对父亲的弥留时刻,“我”和姐都同意拿10元钱去让父亲看一场电影,母亲却愿意省10元钱来继续维持父亲的生命,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概括侯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