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小题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小题2】(小题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进行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满足人的视觉刺激,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突破大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瞧丸成形技术

大家可曾知道:ARJ21飞机研制成功丝毫离不开尺寸大小不足4毫米甚至更小的小小九粒,ARJ21飞机超,,各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支离不开这些小小的丸粒。

毫不夸张地讲,小小九粒成就了 ARJ21飞机,小小九粒成就了中国民机产业。

丸粒虽小,效果神奇。可用于清理铸件吹砂、锻件除氧化皮、钢铁制品除锈以及表面修饰,也可用于清理飞机油漆涂层等。

喷丸成形由喷九强化发展而来。上世纪 50 年代初喷九成形技术被首次应用于Constellation飞机机翼壁板喷九成形。

国内喷九成形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简称“制造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壁板喷九成形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

万事开头难,技术资料的极其匮乏,使当时开展喷九成形技术研究因难重重。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造所基本掌握了针对直纹翼型机翼整体壁板以喷丸成形为主的、以机械校形和梆头敲击为辅的喷九成形工艺,建立了飞机壁板喷九成形技术标准,编写完成相关工程手册,基本构建完成喷九成形技术体系及其设备配套。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喷九成形技术研究迎来第二个高潮。制造所精心选型并引进国内首台数控喷(抛)丸机。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掌握了机翼6米级整体壁板喷(抛)九成形技术,使国内喷九成形技术跨入数控时代。同期,制造所自主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数拉喷(抛)九机。相关工艺和设备研究成果分别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同时,制造所重点开发预应力喷(抛)九成形技术。在国内首次探索研究超,各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九成形技术,最终形成具有珍贵价值的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抛)九成形技术思想。此外,AElOO飞机开创了国内超临界机翼及其整体壁板喷(抛)九成形技术研究新纪元。

与过去直纹或以直纹为主的机翼整体壁板沿等百分线运窄条喷九成形截然不同,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没有等百分线而且外型不但弦向弯曲且展向弯折并扭转,其喷丸成形困难之大无异于老虎吃夭。最终,制造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攻克了ARJ引起,各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九成形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九成形技术的国家。

至此,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喷九成形,国产飞机6-9万飞行小时寿命不再是奢望。

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国内民机研制、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国内民机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制造所针对筋高创造国际纪录的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九成形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九成形技术难题,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

未来,一个前途无限的中国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航空工业,一个强盛的航空工业将为喷九成形技术提供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小小九粒将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神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丸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ARJ21飞机超临界机翼壁板复杂气动外型面研制成功有赖于特定的小丸粒。
B.由于丸粒的尺寸大小不足4毫米甚至更小,因此国内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
C.小小丸粒,在清理飞机油漆涂层、铸件吹砂、锻件除氧化皮时有神奇效果。
D.丸粒虽小,但对我国的民机产业甚至航空工业的发展、强盛具有重大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掌握超临界机翼壁板喷九成形技术在ARJ21飞机研制过程中取得了突破。
B.喷丸成形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机械阶段到数控阶段到真正意义上的喷丸成形。
C.攻克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
D.上世纪50年代初喷丸成形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中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高潮。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制造所攻克ARJ21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韩秉方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出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

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节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   )
A. 儒家鼻祖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
B.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C.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 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
D. 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C.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
D. 文章针对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
D.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之美妙在简约

⑴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⑵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辞简意赅,无出其右。

⑶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

⑷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

⑸简约美与文法有关。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繁文琐节,要简也难。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

⑹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 be”与“not to be”说的是“生”与“死”。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

⑻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若非用典,谁能及此?

⑼简约美来之不易。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为千古美谈。

⑽写长文易,写短文难。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

⑾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文如其人,良有以也。

⑿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题外之议,另当别论。

⒀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⒁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

【小题1】第⑴、第⑵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⑺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
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
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
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
【小题3】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第⑿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