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內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釆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回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同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

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羡林《谈国学)》)

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义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国学”概念的流失。
B.马一浮将“国学”确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吕思勉提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8 07: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快”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巴存亡死生矣,而不其能,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快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思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徽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每》中的洪七,他收了黄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快,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使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发愿,倒不知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日标,那《笑做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则是把“江湖这个会觉互相领机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满尽致了,武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电影势头亦潮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快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教弱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已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快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何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时代感。
B.文章在进行事例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快小说还选取了中外电影中的伙士形象。
C.文章从“”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通过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衰落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对侠的评价,似乎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骑土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身份,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他们毫无共同之处。
D.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的希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需要理想的想象。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后来,网络创作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蔚为大观,其内质也来自于浪漫的想象,而这些样式都是以往正统主流文学所不为的。传统文学是倾向现实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倾向理想的文学,代表着不同文化气质。传统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幻想文学首先看重愿望,依照理想的面貌制造幻象。网络文学更迎合人的本性,传统文学则无意屈从于人的善良愿望。所以网络文学是一种轻松消遣的文学,传统文学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理想的写作也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它们满足了人们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理性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弥补了现实主义的冷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以同时改变两种文学的样态。
(摘编自胡平《刍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创作形式是现实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所注目和赞誉。
B.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
C.国家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D.现实题材创作比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创作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更容易作用于社会现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
B.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都是文学发展的样态,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C.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两个方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浪漫主义创作无法比肩的巨大优势。
D.青春文学和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的网络文学,分别以浪漫情怀和浪漫的想象征服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创作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善良、正义、理性的追求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它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可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B.我国文学创作既要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又不能排斥浪漫主义的创作,否则,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文学就不会全面繁荣发展。
C.现实主义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其作品适合高层次文学读者阅读;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家都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文学家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这样,文学创作可以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

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

事实是: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这恐怕与科学家有一定的关系吧,也许是他们沉浸于科学美中,自得其乐,忘记与大众分享了。但也有例外,李政道近年来频频撰文著书,极力宣传科学美。他曾经请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作画描绘物理学的内涵美,这引起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注目。

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为宇宙的瑰奇美景倾倒,决定利用业余时间传播科学美。威廉斯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更美丽?”威廉斯说得好!让我们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回旋曲折的DNA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美?……

威廉斯为科学美所启迪,开始写科学诗。《纽约时报》于2000年6月4日刊登了她的一组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

碳是女孩之最爱/黄金确实很宝贵/但不会燃起你心中之火/也不会使火车长啸飞驰/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它来自太空的陨石/构成一切有机物质/在大气层中循环往复/钻石煤炭石油总有一天用完/能构成一切的将是碳纳米管/碳是女孩之最爱

“钻石是女孩之最爱”是美国流行的谚语,威廉斯扩其意而用之,从碳元素的一种特殊结晶形态——钻石,推广到碳的各种形态。女孩爱钻石,无非是爱钻石首饰之光华夺目价值连城,用以炫耀自己雍容华贵的外表美。威廉斯以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较之原谚语,这是艺术的升华,意蕴更为丰富。

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之奇幻迷离、千变万化,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正的科学家都懂得: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顿悟和突破后的快感乃先睹为快——享受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小题1】常人眼中的科学是不够美丽的,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是_____________。
【小题2】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告诉我们哪些科学知识?
【小题3】在文章第七段,作者是怎样论证数学是美丽的?
【小题4】简析第七段中加点字“据说”的表达效果。
【小题5】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小题6】文末作者问:“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你会怎样回答?(8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大量不同材质的古代手写文本陆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学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手写文本自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者们在阅读和研究这些手写文本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和传世的印刷文本进行比较。如果用印刷文本时代的背景知识来衡量手写文本,会发现手写文本与印刷文本相比,不仅相同内容的文本文字和内容出入很大,手写文本的组织结构和样态也与印刷文本存在很大差异。

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虽然写本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在印本已成为人们阅读的主体和主流以后,人们对文本的知识都深深地打上了印本的烙印。带着这样的知识烙印来阅读和硏究古代写本,就容易出现认识的误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关注写本特点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写本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写本学是研究历代手写文本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包括自先秦至明清的手写文本,即先秦至汉晋的简牍、绢帛写本,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黑水城写本、宋代的徐谓礼文书和宋元以来的契约文书、明清档案,以及其他古代写本。

中国古代写本的质料主要是简牍、绢帛和纸。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是简牍、绢帛写本流行的时期,可以算作写本阶段的第一个时期;自东汉至宋为纸本写本时期,这是写本阶段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其全盛期;第三个时期是宋至清,这一时期印本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写本仍然存在,可以称为印本阶段的写本,或写本后阶段的写本。

写本学关注的是写本的特点。总体说来,写本学主要关注的是写本的材料、书写工具、书写者,以及写本的形态和文本内容方面具有的一般性问题和方法问题,其关注重点不在某件具体写本,而是众多写本存在的一般问题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印本和写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即一为印刷,一为手写。就功用而言,写本或手稿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满足个体需求,一是满足社会需求。就满足社会需求而言,印本明显优于写本。满足批量需求的写本虽然内容是相同的,但写本的制作过程是个体的,出错的概率远高于印本。即使同一个人重抄相同的文本,也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所以,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重要的文本都要经过反复校对。印本就不同了,只要仔细校对了底版,就可保证不出错误,可以完全避免写本因制作过程的个体性造成的阅读障碍。由此看来,社会需求特别是大批量需求应是印本流行的主要动因。

印本流行以后,写本的社会需求的功能被印本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写本的逐渐边缘化,古代写本和印本的差异也不再为世人所知。因此,写本学的任务就是把写本的特点揭示出来,为人们准确地理解古代写本,正确地利用古代写本提供方便。

(节选自2019年4月8日《光明日报·中国古代写本学的特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们通过手写文本和印刷文本的比较,去寻找两者在组织结构和样态上的巨大差异。
B.由于时代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印本和写本在文本文字和内容上出入很大。
C.印本成为人们阅读主体后,其文本知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写本消亡推波助澜。
D.古代写本质料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从春秋到清代的兴衰,成为古代写本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中国古代写本学兴起的背景,是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门较生僻的学问。
B.文章按历史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写本的三个发展时期,纸的运用使写本达到全盛期。
C.文章拿印本和写本的出错率对比,是证明印本比写本更科学,必将承受时代的淘洗。
D.文章举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是为了证明写本易出错。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古代写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
耿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其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宜兴和桥,秀美的江南古镇。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
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他的外祖父徐致靖,是赫赫有名的戊戌“维新元老”,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名的“二王”书法家。他的远房堂舅便是徐悲鸿。蒋思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故园与家族给予的人文影响,让蒋思豫拥有了不凡的眼界和气度,赋予他一颗处变不惊的心。
6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未毕业的蒋思豫只能辍学跟随大姐去常州生活。
转眼十余年过去,当年的稚童已长成清俊青年。18岁时,蒋思豫独自一人去上海谋生。他当过小报校对,学过铸字技术。1933年,蒋思豫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复旦大学求学。当时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腔爱国之心。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
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赴抗日前线采访,正遇日军进攻,一片枪林弹雨,同事只因稍微抬高了头,立刻被削去半个脑袋。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数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
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1947年7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岁的蒋思豫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近40年的时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福。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做出了理论贡献。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老气度儒雅,言笑洒脱,又喜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晚年心声的诗歌:“六十年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念及故乡宜兴,他曾写下诗:“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近邻亲友去何处?只有屺山屹巍然。”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唯有这件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相关链接
①在蒋老住宅的门楣上,刻有“窭隐”二字。“窭”是贫穷之意。蒋思豫笑呵呵地说:“我是一个被历史遗弃,或说是被淘汰了的‘闲云野鹤’,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至尊至贱的世事体验,蒋思豫对人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洒脱。他说:“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呢。”
(王宣民《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②百岁,是一个无上的命令。这年龄包含着生命对于时间的尊严,包含着历史对于个体的温情,包含着专业对于社会的颜面,包含着大地对于生灵的褒奖。一位书法家能享百年之寿,而笔墨未停,又可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个体。蒋思豫先生正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余秋雨《蒋思豫百岁书法集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思豫能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除了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书艺得到先生的认可。
B.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C.传记再现了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丢弃钟爱的笔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D.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并引用蒋思豫先生的诗歌,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蒋思豫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抗战时他积极加入救国行列,身兼数职为国效力,心怀和平之梦。
B.抗战期间,蒋思豫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因此,他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从此,他生命不止,追求不断。
C.经常自嘲是一个“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蒋思豫认为对待人生“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这充分体现出他胸襟开阔、旷达洒脱的一面。
D.由于性格随遇而安、淡泊名利,蒋思豫与夫人住的旧楼房,家具老样,墙面泛黄,房屋简陋、狭小,却充满活力与温馨。
E.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艺术,在艺术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他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题3】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