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写到“海”的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不过,这里的“海”恐怕很难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流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意象,则被文人们赋予了多种意义。水的洁净和滋生功能,使它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的代序,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中国古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扬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扬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往往胶着一体。
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时光一去不返。李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摘编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水有洁净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代序,民间为婴儿“洗三朝”的礼仪就是水意象象征意义的体现。
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
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论述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因儒、释、道合流文化的影响,唐代以后,流水意象出现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海”的诗歌名句入笔,意在引出下文对水的意象的重点论述。
B.引用论证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论证方法,而且引用的资料比较经典,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文章引用《老子》中的话和《庄子》中有关流水的内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流水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
D.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中间分别引述材料加以论证,最后总括归纳,结构十分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叙写了三月三日在兰亭水边聚会唱和的情景和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这与本文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
B.在文人的作品中,流水既可象征着执着进取,也可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
C.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因此古代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感叹事物一去不复返,抒发惜时叹逝之情。
D.李白的《古风》《江上吟》、陆游的《黄州》、《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牡丹亭》等作品中的流水意象都包含了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二者胶着一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5:3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同材料三)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4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
材料二:

(数据:《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
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深度阅读,应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时间增加,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51分钟,但其它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B.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但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有所降低。
C.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总和比2015年有所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重视。
D.对比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可以发现,传统媒体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新媒体阅读是碎片化的轻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B.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的重视。
C.国家投入150亿元建设农家书屋,有10亿册图书进入农村等说明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物质条件。
D.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的模式得到年轻人认可等使得我国全民阅读顺利实现。
【小题3】“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生态、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

【小题1】下列对“恒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
B.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孤独,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的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C.多数恒星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则放出X光或射电波,发蓝光、会发热的是年轻的星,发红光的则是垂亡的老年星。
D.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这些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半。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逐渐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可能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C.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它离太阳很远,因此我们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它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
D.火星位于内太阳系,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和可能存在的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B.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宇宙中发现其他的兄弟姐妹,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
C.宇宙广阔无垠,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但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索神秘的宇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
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长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党同伐异是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一本万殊”,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乐己之同,恶己之异”,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追求学术思想上的“专同”“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选自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B.“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C.“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B.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
C.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
D.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B.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C.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
D.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汉子
刘建超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的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的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出细汗。牛五惬意的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3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了,单就签了。300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镖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的吞嚼。很快,5个馍就没了踪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3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的对牛五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面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K公司讹了咱的30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30%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去。”
K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500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500块,我要30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我K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K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镖。保镖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镖怔住了,不敢靠前。牛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30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10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B.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C.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D.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E. 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绮丽动人,读来深入人心,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在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经历了怎么的变化?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