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己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它的超高可靠性、超低延时的卓越性能,将在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技等多个行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催生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加速中国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给中国带来万亿级的经济效益。到2035年,预计5G的价值链对中国的总产出为984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7190亿美元,占到5G全球总产值的28.11%。作为一种全新网络架构,5G将与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繁密结合,极大丰富和改善现有的行业及技术水平,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和业态,其商用的普及也将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总之,5G技术的研发应用将会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精准扶贫开发、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5G强大的市场潜力的召唤下,各方表现出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5G的发展。比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引入民间资金,资金市场开始加大对5G的投资力度。我们需要加强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公司的合作,并通过优化频谱资源的配置,为5G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等的前提下与各国共同推进科技发展,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止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止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止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据4月19日外媒报道,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通过领先电信咨询公司Analysys Mason对全球5G竞争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总裁贝克尔说:“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中国和韩国现在略有优势,但是我们可以超越他们并赢得这场比赛。”“当一个国家在某一代无线技术中失去全球领导地位时,该国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技术创新机会也流失到海外。”美国调研公司Recon Analytics创始人表示,“相反,在无线领域引领全球,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如美国通过4G领导地位所实现的一样。”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研究主管米特里斯·马拉基斯则告诉媒体:“到最后,是否有人在5G竞赛中获胜并不重要,因为中国运营商并没有在与美国运营商进行竞争——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运营。但不论谁第一个进行5G部署,都将为全球其他运营商提供学习经验,而合作将为彼此带来更大的收益。”

(摘自中国通讯网)

材料四: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法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摘编自《破除人为藩篱携手拥抱5G》)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5G”的相关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5G应用范围广泛,它将对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行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甚至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和业态。
B.在5G的准备过程中,亚洲一些国家占据了优势,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将超过4G时代领先的美国。
C.5G技术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从而大幅提升沟通效率。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1G时代到3G时代,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4G速度更快、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B.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中国有可成为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
C.5G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都纷纷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非凡,合作带来共赢,世界各国的良好合作将会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小题3】5G时代来临,应怎样做才能让5G技术更好地发展?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10: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其结晶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B.士是古代历史上一类特殊群体,其不以官职、财富论成败,懂进退,知取舍,既可拜将封相,也能遨游山野,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C.古代的“士”多指读书人,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不当官,不掌权。延续至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D.“志在天下”是士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其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尊崇气节,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
B.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富有人性和理性及高度的智慧。
C.文章围绕“士”展开,阐释了“士”阶层的内涵及表现,阐明了“士”的本质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论述了“士文化”的影响。
D.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雄风不衰,成为民族特有的“国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D.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同类题2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天生的诗人
施立松
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曾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诗。
混乱纷争的年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颂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奢侈、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直接付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诗作的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的客厅”。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囊中羞涩,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一千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他慷慨侠义,乐善好施,家中常高朋满座,博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投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为邵洵美订了两张赴台机票,但他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拒。叶公超得知后,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他也谢绝了。新中国成立后,邵洵美搞出版、办书店的热情不减。不久,《人民日报》一连七天刊文批评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物中的错误,出版社被迫停止运作。后来,他因一封英文信,被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审查。出狱后,他与儿子、儿媳妇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穷得连床都卖了,睡在地上。但他唯美初心不改,还是会用老妈子的刨花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即使贫病交加,也照样把印有“杜甫草堂”的邮票制成书签自赏……老友施蛰存感慨:“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邵洵美倾心倾力出版事业,写诗、撰文,开书店,印杂志,办印刷厂,先后出版《狮吼》《新月》《金屋》《诗刊》等十几种刊物,1938年又积极出版抗日杂志《自由谭》等,前后几十年,万贯家财基本是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出版事业而耗尽的。
(《邵洵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文化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邵洵美的家世及他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时课外自学英国文学的情况,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的叙述。
B.第三段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当时文艺客厅的少和邵洵美文学沙龙的雅致,表现了邵洵美希望中国有更多人热爱文学而不是各种玩乐的思想。
C.“在很多人眼里”“有人说”等词句体现了人们对邵洵美的看法。后者则侧面证明了邵洵美是一位在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这个观点的真实性。
D.文章结尾引用邵洵美的诗歌,能够引发人们对邵洵美的深入思考;同时,用“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照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邵洵美诗风追求唯美,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被称为唯美主义诗人,他也十分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B.邵洵美被许多人看作书呆子,帮助穷人,甚至乞丐,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C.他对印刷刊物追求完美,与人合资从德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这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是第一人。
D.为培养风雅的风尚,邵洵美特意把书房布置成花厅,供朋友们聚会,这在中国文人中是第一个,他的花厅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
E. 邵洵美追求执着,淡泊名利,抗日爱国,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严词拒绝,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小题3】邵洵美一生做了哪些与文化联系紧密的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杰出音乐家德彪西
沈大力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逝世100周年,法国境内举行了众多纪念活动,突出强调他是一位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
德彪西生于1862年,父亲是巴黎公社社员。自幼受父亲的思想感染,他追求精神独立。在就读巴黎音乐学院时,德彪西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在音符世界的意境和色彩上显出创新倾向,朝印象派和象征派方向发展。1894年他谱写出《牧神午后》,毅然决然与传统音乐模式决裂,像莫奈和塞尚在画坛那样,将“印象主义”运用到音乐中,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比如《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独奏,听众通过领略音群的灵活、色调的强烈、光线的明亮和音韵的柔和,仿佛看到艺苑里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小夜曲三首:云彩、节日、美人鱼》则展示出一种五彩缤纷、充满动感的微观宇宙。特别是1905年完成的“三折叠”大型交响乐《大海》,包括“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海浪的嬉戏”和“风与海的对话”三个乐章,人们耳旁似乎响起了一种新颖的宏观世界的潮音。这首管弦乐组曲带有典型的“露天音乐”风格,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縝密、气势磅礴,为交响乐打开了写实与意象融为一体的新创作手法,也充分彰显出法兰西民族特殊的气质,故作曲家在《大海》总谱上署名“法兰西的克洛德”,以表示他对民族性尤为看重。
德彪西旱年对瓦格纳相当尊崇,曾两度前往这位欧洲“歌刷之王”建造的拜雷特剧院朝觐。但是,出于民族自尊,德彪西逐渐觉悟到,法兰西音乐必须从贝多芬、特别是瓦格纳模式中解脱出来,走自己的道路。他生活的19世纪末,全世界的音乐家无不对前两者顶礼膜拜,但德彪西大胆指出:“瓦格纳现象是一种落日,却被人们当作了曙光。”他坚持启蒙纪元的法兰西精神,于1893年开始创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他笔下表现的神秘大自然与人类想象的契合,实际上抵御了文艺创作中的“救世主”思维。1902年,他最后完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总谱,将其搬上巴黎、布鲁塞尔和米兰舞台,获得广泛赞赏和好评。
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样,德彪西的这出歌剧也脱胎于中世纪古克尔特王传说《特利斯坦与伊瑟》,但德彪西直接取材于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剧作,创意富于拉丁气质。法国文艺界当时评论:“它犹如一个飞碟,引领法国达到神秘的诗意峰巅,澄清了尘埃存积的巴黎歌剧舞台,开辟出一条法国民族音乐剧创新的途径。”
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成为法国歌剧艺术的珠玑,留存至今。今春,法国音乐演奏家让一克洛德·马勒瓜尔在法国北方图尔宽的“抒情剧场”公演此剧,纪念作者逝世百年。巴黎“音乐城”也借此机会,在爱乐乐厅举办了9场学术报告会,研讨这位民族音乐家留下的艺术创作遗产,尤其是对维护法兰西文化特性的贡献。
(节选自201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
(摘自“百度百科”)
②德彪西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广泛影响,和世人对他音乐的热烈的喜爱程度,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法国民族的骄傲,他也是代表法国文化的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他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德彪西的音乐中也含有法国传统音乐遗产的元素,但他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到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中去。他的音乐中有着西班牙元素、波西米亚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腊元素、东方元素、美国元素……
(摘编自2017年9月23日“资深文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西自幼受到曾是巴黎公社社员的父亲的熏陶,毕生追求精神的独立,这使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创新意识。
B.全世界的音乐家都对贝多芬、瓦格纳顶礼膜拜,德彪西也不例外,曾两度前往瓦格纳建造的拜雷特剧院朝觐。
C.交响乐《大海》开创了写实与意象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充分彰显法兰西文化特性,故署名“法兰西的克洛德”。
D.德彪西是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革新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就显出创新倾向,他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而朝印象派和象征派方向发展。
B.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取材于比利时梅特林克的剧作。
C.德彪西极力摆脱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而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
D.德彪西以其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地位,堪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
E. 由于德彪西对文艺的广泛影响更因为本人对其音乐的热爱,他自然成了法国民族的骄傲和法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3】从德彪西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自选角度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和发展于东亚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而伴随着农耕族群所建政权的出现,最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
囿于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对皇权的崇拜,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天下”的范围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而扩展,“天下”也有理想化和现实化的差别。《诗经·小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理想化“天下”的描述,而史书中常出现的“大赦天下”,说的是现实化的“天下”,即皇帝政令可以实施的范围。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描述“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可以视为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人理想中“天下”范围的现实理解,多民族国家中国就是在这一辽阔区域内自然凝聚形成的。
“天下”有理想和现实之分,“天下”的人群也有“夏”“夷”之别。较早创建政权的中原农耕族群,很早就看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群凝聚的影响,并有了“五方之民”的族群划分,《礼记·王制》就记载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不同族群的最早认识,这种认识明显有别于基于种族而来的民族国家理论,其划分的标准不是相貌、肤色等人种特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的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
“五方之民”随着秦汉王朝的“大一统”及对农耕族群的凝聚和整合,演变为“夏”“夷”两大群体。在两大群体划分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将西域的众多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很明显是以中原地区被称为“汉”的族群与草原地区被称为“匈奴”的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为标准划分的。中国地理学者胡焕庸以黑河和腾冲为两端,将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虽然和司马迁的划分不完全吻合,但基本上也可以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回顾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和所建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对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朝各代奉行的“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都基于这些认识,同时这些认识也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凝聚和交融、中华民族初步实现的凝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论是称为“夏”“夷”,还是称为“农耕”“游牧”,在中华大地上互动的这两大族群的事迹几乎占据了古籍记载的绝大部分,它们不仅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化,成为其共同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先。
(摘编自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这是因为他们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
B.“天下”有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之分,族群因而也有了“夏”与“夷”的区别。
C.中国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标准的,其和种族的划分标准不同。
D.司马迁和胡焕庸以相同的标准基本上将我国境内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株待兔

李水康

土查村离县城约有两百公里,两面傍山,中间有一条公路,有一条窄窄的河。几百户人家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河两边的山坡上。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僻,外地人是很难到土查村的。数十年过去了,能够让土查村人兴奋点的事是:有一年一支钻井队进山来,到处打炮钻洞,有说是找石油,有说是寻宝。热闹一阵子离去后,给土查村人留下了很长时间的念想儿。

土查村的村委会坐落在进山不到十公里的一处河滩地。村委会是一个四合院的小青瓦房,四周长满了树,有楠木、香樟、麻柳,还有桃树、杏树、李树、核桃树等。在院门前,有一棵古树特别显眼,高约二丈,粗如水桶,枯死的树根比树干大好几倍。

土查村打算利用这棵古树打造“守株待兔”这张文化品牌。

村委会先是开小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召开村民大会。村主任在会上大发感慨:“我们这里有山有水,一年四季树绿花红,可是没有厚重的文化吸引外地人来,资源无法整合,开个小店卖东西都是赚自己人的钱。我们怎么办呢?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名人牌,有争李白故里的,有打武松牌的,连西门庆这样的恶人也有人在争。前不久,我去了乔家大院,就是一个卖豆腐起家的商人盖起来的几十间房子,后来人去房空,当地把它打造成风景区后,围绕这座房子摆摊设点卖旅游产品,养活了很多人。我们村委会将把这座四合院打造为历史文物陈列馆,将村委会门前的这棵古树打造为《守株待兔》里的那棵树,这样我们村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愁没有人来旅游参观。”

村民表决同意后,村委会起草报告送到镇里,领导很快就签署意见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得到的批示是:打造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深刻表现,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要大力支持。

得到“尚方宝剑”后,土查村筹备召开了“首届国际思想家寓言家韩非子研讨会”。很多专家提交了论文。韩非子出生在韩国,韩国当时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新郑。这没有争议,但是就《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中那株树桩到底在哪里、今天还存不存在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学者说:韩非子写得清清楚楚,□守株待兔□是战国时期发生在宋国的事,宋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和土查村不很沾边。

有专家反驳:当时只有宋国的兔子才撞死到树上吗?土查村村前的这株古树,就是一只猫、一条狗撞上去也会没命的。况且,韩非子写明宋国,是要有理有据地给国君讲道理。如果他写明是土查村发生的,国君既没有来过,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他讲的道理国君咋会相信呢?

有专家呼吁大家开阔视野,说目前世界上最老的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棵名叫“麦修彻拉”的刺球果松,树龄高达六千四百岁;另外还有一棵1868年毁于一场风灾的非洲西部加纳利岛的龙血树,活了八千多岁。韩非子写的这棵树算起来才三千岁左右,咋可能有不存在之说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有专家就进一步启发大家:这几天我们大家都实地感受到了,土查村这里有山,有山就一定有野兔。村委会门前的树又长在一片农田里。三千多年前,冬天山上一片荒凉,农田里却长有庄稼,野兔于是跑下山来寻找吃的。正好有位农夫在田里劳作,野兔受惊,铤而走险,撞死在树上,农夫白捡了一只兔回家打牙祭。

三天的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取得的成果是,土查村是“守株待兔”的发源地之一,几位外籍华人和国内的专家、领导还为发源地授了牌。

村委会门前的那棵古树被花台围了起来,花台上塑了个农夫,农夫手握锄把立在田中,向远方殷切地望着;一只兔在他身后正要撞到树上。花台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守株待兔□的古文及现代文,还刻了英译文。

媒体对会议进行了一番报道后,土查村确实热闹了一阵,但大多数都是取经的,村里并没有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游人如织。一些零星来的参观者看后,大呼上当,说这里的山没有气势,树矮矮的,院落打造成了似曾相识的堂皇展厅,一些粗糙的字画和文字资料让人看后就像枯死的树桩般了无生气。

村委会也为负债累累而喘不过气来,一班人直叹息文化无用。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不同专家的发言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在力图证明土查村就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B.小说结尾的叹息表明,土查村用本村的一棵枯死古树附会寓言故事,这种“文化创新”的做法,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C.小说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指出面对文化素养程度不同的游客,靠文化遗迹故事来致富是不切实际的。
D.小说不乏荒诞色彩,故事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批评跟风行为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几分同情。
【小题2】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守株待兔”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