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西昌12月8日电)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摘编自2018年12月09日《新华每日电讯》《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材料二:

所谓“备份星”是指在先导星工作失效的情况下,接替先导星工作的卫星。在嫦娥系列卫星中,嫦娥一号、三号、五号这几个奇数命名的探测器是先导星,偶数则为正星的备份星。也就是说,嫦娥四号诞生之初,是个不折不扣的“备胎”。

按照最早的计划,即便嫦娥四号进行发射,降落点也在月球正面。但叶培健院士却认为,再落一次月球正面意义不大,他向主管领导提议,“落到月球背面,成功了是一大亮点,即便不成功,也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原谅。”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关单位组织了多次讨论之后,终于通过了月球背面降落的方案。

不过,降落月球不是车场倒库,正面背面一字之差,技术难度却是天壤之别,最棘手的就是通讯问题,也是人类从未涉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飞行器登陆之前,必须先发射中继卫星来进行通信传输。

(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

材料三: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2月5日报道)登陆月球背面意味着无法与地球进行直接无线电联系。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通过5月份发射的中国“鹊桥”号通信中继卫星与位于中国、阿根廷和纳米比亚的地面站进行联系。它将传递无线电信号,同时发回视频图像。但嫦娥四号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着陆任务。这是一个危险的计划。

长期以来,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得到有关冯·卡门撞击坑的数据。它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古老的撞击坑。它可能含有水。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将探测那里是否存在水资源,拍摄照片,并进行辐射测量。它还将利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以验证如下理论:鉴于月球背面远离地球电离层,它将得到不受干扰的图像。

(摘自2018年12月07日《参考消息·外媒关注:嫦娥四号即将奔向月球背面》)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5月和年底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鹊桥”号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对月球背面进行首次探测。
B.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由于受月球的遮挡,无法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因此要发射“鹊桥”号中继星。
C.之所以称“鹊桥”号中继星为“鹊桥”,是因为其承担着“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D.“鹊桥”将在地月连线延长线的L2点附近,围绕L2点飞行,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作为数据中转站,“鹊桥”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意味着嫦娥四号的任务目标——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基本完成。
B.嫦娥四号将完成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月球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等科学任务。
C.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使嫦娥四号成为“备胎”,但科学家又赋予它新的任务——替人类到月球背面看看。
D.嫦娥四号将要探测冯·卡门撞击坑是否存在水资源,但前提是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在那里安全着陆的任务。
【小题3】前三则关于嫦娥四号的文字材料,其内容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5:3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雕

吴金良

这是一种妙到毫巅的艺术!在一根头发丝上刻一首诗,且配画,且笔力遒劲,且画意隽永。以天下之大,负此种绝技者能有几人?而梁公便是一个。

梁公不足五十岁,远不到被人称“公”道“翁”的年龄。但自从他的微雕艺术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并且他的大名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之后,他便逐渐被人们称为“梁公”了。梁公特意蓄了胡须,留了长发,这就颇具艺术家的气质,而且愈发使人觉得他像一位“公”。

粱公是地区人大代表。这一年又到会期,虽然会场离他的家只有一箭之地,但接规定也须“住会”。几位年高资深的外地代表,知道这位严肃端庄的大胡子便是那位世界名人,于是动员他“献技”。梁公心中老大不乐意:我这是艺术,不是街头卖艺的,岂能随便就让人品头论足!并且还是“献技”!可是,众代表一再托人恳求,梁公折衷:“当场献技绝无可能,我去取一件作品让你们看看便罢。”众人同意,梁公打道回府。

作品都陈列在书柜里,用一只只锦盒装着。每只锦盒前面竖一纸卡,标明内容,以免混乱,也可免去过多使用显微镜的麻烦。梁公本能地选了一件得意之作,掂了掂却又放下了。心想,都是些门外汉,得意之作他们也是看不出什么“得意”来的。就信手取了一件,揣在怀里,又拿了显微镜,折回宾馆。

众人早巳等得心焦。见梁公回来,立即有热心人维持秩序。梁公打开锦盒,取出绷好了的发丝,置于显微镜下,做个“请”的手势,退到一旁。第一名观众搓搓手,上前。是一位皓发童颜的老者,左眼看了右眼看,良久不发一言。众人打熬不住,齐声催促。老者迟疑:“这上面……”梁公默默接口念道:“数风流人物……”“哦哦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者口中喃喃,啧啧退下,“好好好!真是绝了!”

第二位迫不及待上前,左瞄右看,摇头感叹:“不可思议!神乎其技矣!不是亲眼看到,简直不敢相信!”

退下。

次第数人,都是屏息敛气如睹神物,且一个比一个肉麻地大加赞赏。梁公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缪赞缪赞,承爱承爱!”

观赏完毕,梁公道声惭愧,收拾起来,急忙送回家中。一进门,其子小梁正面壁发呆。见了父亲,慌忙请罪:“爸爸,我没来得及告诉您就把它拿走了,是小倩要看。”小倩是没过门的儿媳,梁公听得莫名其妙,翻了儿子一个白眼。儿子见状,更赔了小心:“您放心,完璧归赵,半点也没碰坏!”说时指了指书柜。梁公这才发现,在“数风流人物……”的纸卡后面,已经赫然摆了一个锦盒。愕然片刻,他扬了扬手中的锦盒,正待发问,儿子却笑了:“这里面是小倩的一根头发,我拿那个作品的时候,怕盒子里面空了被您发现,就用它顶上了……”“这个,这里面是小倩的头发?”梁公举着手里的锦盒问。“是啊!您拿它干什么去了?”梁公一声暴喝:“你给我滚出去!”儿子怔住,立刻屁滚尿流而去。

给人家观赏了半天的竟是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梁公呆立在书柜前,似想象得到,此刻,人们正在背后谈论自己。谈论些什么呢?粱公看不起人,居然敢公开嘲弄咱们!如此议论还算是好的,最要命的是,大家会因此认为我梁某人是个江湖骗子,一定是靠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而浪得虚名。无论人家背后说什么,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梁公毕竟是梁公,他决定立即回去澄清事实。澄清事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展示一件货真价实的微雕作品。于是梁公选了一件真正的得意之作。这一次为了保险,他特意先用显微镜观赏了一番,这才匆匆忙忙赶回宾馆。

宾馆里的气氛十分热烈。那有幸观赏了“微雕作品”的几位代表正被许多人困住,大家脸上闪着钦敬赞佩的光,正认真而神往地听那几位代表盛赞“梁公绝技”。

“那么细的头发,好家伙,刻上字!了得!”

“而且是狂草,随意挥洒!在头发上随意挥洒!”

“最要功夫的是那个‘数’字,笔划那么多,写得是又清楚又有劲,真……”

“难写的还是那个‘今’字,笔划越少越见功力!”

梁公被更多的人们用艳羡的目光拘住,他再也没有勇气拿出那件“得意之作”了。他觉得,比较起来,今晚的际遇才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夸赞微雕艺术的精妙难得,既是为引出梁公,又为后文写众人要求“献技”作铺垫,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数得。
B.面对观者的不吝赞美,梁公之所以“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他们都是门外汉而已,并不是真的懂得欣赏。
C.明明只是一根普通头发,众代表却将其当成珍宝来大肆赞美,甚至煞有介事地分析刻字的精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皇帝的新装》有同工之妙。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全篇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直白,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比如“你给我滚出去”等句子,完全口语化,给人亲切之感。
【小题2】小说构思精妙,前伏后应。试从小说中找出三处前后照应的地方,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是“微雕”,有人则认为本文以“得意之作”为题目更好。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小题1】第③段提到“‘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文人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人既不同于一生主要从事政治的政治工作者,也不同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而主要指在思想意识领略从事研究和创作的人员。因为这些人能真正在思想意识领略起着举足轻重、导向作用,在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他们掌握着宣传传播的媒介工具。

②同为文人,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文人在其自身于社会的表现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表现: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

③“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是纯文人所采取的或向往的思想境界吧。他们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和流俗敏感、愤怒、厌恶,嫌而避之。对那些避之不及的俗人俗事会感到玷污了自己,甚至会“挖耳洗面”,以洁视听。这类文人,对社会的发展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又不同于那些缺少思想、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而是把大量的思想和热情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向往和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于是便有了种种的神话故事和英雄小说,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不管怎么说,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虽然其中不乏“烟灯烟枪”之类,但也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典章佳文,让后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④文化战士这一提法可能过激了一点,但不用“战士”这一词仿佛又不能概括这一类文人的特点。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切关注当世的社会生活,把文艺当作向黑暗挑战、明辨是非、捍卫真理的一种武器。他们深刻剖析社会的现实生活,剖析人性的善恶,宣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善恶观念。他们的文艺观点不仅反映在向那些他们认为是反动的、腐朽的、自私的、诡辩的文学思想作斗争的同时,也表现在与那些单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八股学究、痴人说梦”的纯文学以及那些“玄幻戏言、调笑逗乐、艳事性趣”类的媚俗文学的远离。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以及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反映了文学要有发拨扬正气、扬清涤浊、争辩是非、关注人民生活的境界和勇气。鲁迅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战士”的楷模。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更是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博大、善于明辨是非的文化战士。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棒打落水狗、解剖小我”等精神,***笔下的“白求恩精神、阶段分析、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战争”等等这些思想成为警省世人、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不灭的明灯和有力武器,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如果说纯文人是在逃避现实,安于幻想,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文化战士则是将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和途径。哪怕理想与现实是多么地遥远,但也决不做逍遥的隐士,也不做屈服的奴隶。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以战士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善于发现和团结社会中的进步力量,认为真理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所以他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甘于奉献和牺牲。

⑤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能算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私利的投机分子或商人。媚俗文人以迎合所谓“大众”为文学路子,从而达到推销自己,获得名利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主要是迎合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爱好新奇的年青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放弃立场,可以没有立场,所以他们会嘲笑那些热血文人。他们会说文学仅是游戏而已。他们以自己获得的名利为依据,以作品的销售量和点击率的虚高,反驳讽刺那些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遭到剖析和贬低,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所谓流派、所谓手法、所谓主义等来解释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某些作品。向世俗势力低头,这是媚俗文人的另一种表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媚俗文人可以是很优秀的投机分子,他们可以炮制出大量的混淆是非、为虎作伥、歌功颂德的作品来。从整体上来看,媚俗作品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不注重思想性。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所以这类作品被“纯文人”和“文化战士”两类人都拒之门外。它们只是作为世俗大众的“快餐”匆匆过场了事。

⑥当然,人是复杂的,能动的。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时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一个文人有时可能表现为这种文人,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文人。作为热爱文学的人,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文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平等、文明服务。实际上,当你的胸怀装下了万里江山,装下了地球甚至宇宙,装下了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与快乐,你肯定也是一位充实的快乐的人。因为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升官发财、自己的居于人下”等等这些庸俗痛苦的事情而委曲求全、疲于奔波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了,无需多说,先人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小题1】第③段中的“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很容易让人想起清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____________ (姓名)的作品,高中阶段学过他的作品是___________。
【小题2】请将文末空缺的名句填写完整“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把“媚俗文人”称之为“商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文章结尾引用了多位名家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作者认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是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人从自身的工作性质来说,属于思想领域的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它们的作品是人们常说的精神食粮。
B.作者认为文人根据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可分为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三种。
C.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故纯文人的创作是最有价值的创作。
D.文化战士这—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提名的作品中体现了—种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和与人斗。
E.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与灵感。
F.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有创作的责任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
【小题7】结合高中课本中韩愈的或者鲁迅的作品具体分析“文化战士”作品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成“风快”,漂亮说成“奇俊”,天气很热说成“怪热”,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驳杂也是一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