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文人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人既不同于一生主要从事政治的政治工作者,也不同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而主要指在思想意识领略从事研究和创作的人员。因为这些人能真正在思想意识领略起着举足轻重、导向作用,在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他们掌握着宣传传播的媒介工具。

②同为文人,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文人在其自身于社会的表现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表现: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

③“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是纯文人所采取的或向往的思想境界吧。他们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和流俗敏感、愤怒、厌恶,嫌而避之。对那些避之不及的俗人俗事会感到玷污了自己,甚至会“挖耳洗面”,以洁视听。这类文人,对社会的发展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又不同于那些缺少思想、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而是把大量的思想和热情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向往和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于是便有了种种的神话故事和英雄小说,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不管怎么说,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虽然其中不乏“烟灯烟枪”之类,但也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典章佳文,让后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④文化战士这一提法可能过激了一点,但不用“战士”这一词仿佛又不能概括这一类文人的特点。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切关注当世的社会生活,把文艺当作向黑暗挑战、明辨是非、捍卫真理的一种武器。他们深刻剖析社会的现实生活,剖析人性的善恶,宣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善恶观念。他们的文艺观点不仅反映在向那些他们认为是反动的、腐朽的、自私的、诡辩的文学思想作斗争的同时,也表现在与那些单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八股学究、痴人说梦”的纯文学以及那些“玄幻戏言、调笑逗乐、艳事性趣”类的媚俗文学的远离。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以及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反映了文学要有发拨扬正气、扬清涤浊、争辩是非、关注人民生活的境界和勇气。鲁迅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战士”的楷模。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更是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博大、善于明辨是非的文化战士。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棒打落水狗、解剖小我”等精神,***笔下的“白求恩精神、阶段分析、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战争”等等这些思想成为警省世人、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不灭的明灯和有力武器,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如果说纯文人是在逃避现实,安于幻想,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文化战士则是将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和途径。哪怕理想与现实是多么地遥远,但也决不做逍遥的隐士,也不做屈服的奴隶。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以战士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善于发现和团结社会中的进步力量,认为真理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所以他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甘于奉献和牺牲。

⑤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能算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私利的投机分子或商人。媚俗文人以迎合所谓“大众”为文学路子,从而达到推销自己,获得名利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主要是迎合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爱好新奇的年青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放弃立场,可以没有立场,所以他们会嘲笑那些热血文人。他们会说文学仅是游戏而已。他们以自己获得的名利为依据,以作品的销售量和点击率的虚高,反驳讽刺那些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遭到剖析和贬低,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所谓流派、所谓手法、所谓主义等来解释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某些作品。向世俗势力低头,这是媚俗文人的另一种表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媚俗文人可以是很优秀的投机分子,他们可以炮制出大量的混淆是非、为虎作伥、歌功颂德的作品来。从整体上来看,媚俗作品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不注重思想性。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所以这类作品被“纯文人”和“文化战士”两类人都拒之门外。它们只是作为世俗大众的“快餐”匆匆过场了事。

⑥当然,人是复杂的,能动的。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时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一个文人有时可能表现为这种文人,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文人。作为热爱文学的人,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文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平等、文明服务。实际上,当你的胸怀装下了万里江山,装下了地球甚至宇宙,装下了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与快乐,你肯定也是一位充实的快乐的人。因为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升官发财、自己的居于人下”等等这些庸俗痛苦的事情而委曲求全、疲于奔波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了,无需多说,先人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小题1】第③段中的“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很容易让人想起清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____________ (姓名)的作品,高中阶段学过他的作品是___________。
【小题2】请将文末空缺的名句填写完整“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把“媚俗文人”称之为“商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文章结尾引用了多位名家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作者认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是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人从自身的工作性质来说,属于思想领域的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它们的作品是人们常说的精神食粮。
B.作者认为文人根据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可分为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三种。
C.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故纯文人的创作是最有价值的创作。
D.文化战士这—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提名的作品中体现了—种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和与人斗。
E.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与灵感。
F.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有创作的责任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
【小题7】结合高中课本中韩愈的或者鲁迅的作品具体分析“文化战士”作品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2 09:5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场电影

阎连科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室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时,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

不消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病房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自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因为,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孝敬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一次,我去送夜饭时,父亲母亲不在病房。我在露天电影场找到他们时,他俩正在寒风中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我的心里便漫溢过许多欢乐和幸福,以为父亲的病果然轻了,慌忙给哥姐们挂了长途电话,把这一喜讯通告他们。父亲也以为他的病有望痊愈,看完电影回来之后,他激动而又兴奋,说他多少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想到在冬天的野外看了一场电影。

然而,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酷寒剧增,父亲不吃药、不打针就不能呼吸,而打针、输液后,呼吸更加困难,终于到了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于是,医生就催我们父子尽快出院,害怕父亲在医院的床上停止呼吸。父亲也说:“不抓紧回家,怕老(死)在外边。”这就结束了我一生中不足一个月的床头尽孝的日子。

回到家,农村正流行用16毫米的电影机到各家放电影的习俗,每放一场10元钱,电影是当年热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放映员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10块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多活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走出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

给父亲送葬的时候,大姐、二姐都痛哭着说,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上一场他想看的电影。我看见哥哥听了这话,本已止哭的脸上,变得惨白而又扭曲,泪像雨水一样流下来。于是,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在我哥哥和大姐、二姐心里,留下懊悔的阴影也许比我的更为浓郁……

现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父亲的债务了,可以由我对自己实行一次良心的清洗和清理。

先说一下,我没有花那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他想看的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身上是一定有钱的,记得回到豫东军营以后,身上还有17元钱。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挤出10元钱,包一场电影,让父亲生前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津津乐道的“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

为什么没有舍得花那10元钱呢?当然是小气、节俭和当时的拮据所致。可是,更重要的是些什么呢?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和孝爱?是不是在三岁、五岁,或者十几岁时,父亲倘若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给我捎一把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红枣,或别的什么野果,我都会蹲在某个角落,独吞下肚,而不知道让父亲也吃上一颖、两颗呢?

我想是的。至今我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他人在任何方面缩手退步,而绝不能对自己的父母退步缩手。

《人民文摘》(2012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介绍我的身份“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有何用意?
【小题2】“一场电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小题3】“孝”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请分别找出来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小题4】试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小题5】文章第5段中写到面对父亲的弥留时刻,“我”和姐都同意拿10元钱去让父亲看一场电影,母亲却愿意省10元钱来继续维持父亲的生命,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改变了初衷,于1921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从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
(选自《冰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
(选自茅盾《冰心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B.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C.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D.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通过冰心与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在名气上的对比,表现出冰心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B.“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做了燕大女校学生会的文书,又被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选为宣传股成员,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写宣传文章很积极。
C.冰心受到表兄刘放园的鼓励和新出版的杂志书报的影响,对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了小说中是有哲学的,也从回忆中汲取素材,写出了不少“问题小说”。
D.文中叙写冰心的人生经历,表现冰心的思想变化,突出冰心的文学追求,多次借用冰心的原话,有利于凸显内容的真实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E. 冰心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指出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她认为自己被文艺俘获,在文艺的影响下,原本狮子般勇猛的她变得柔软文静了。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冰心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一张精致的面皮
朱大可
①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所具有的真正品质?什么是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的瞳仁,它以自身的存在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与此同时,经典并不拒绝空间,但它拒绝入住那些最肮脏无耻的灵魂。它犹如金字塔的那个尖顶,体量微小,却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
②经典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经被中学生流氓占据,吸毒、斗殴事件频发。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由一位文化策划师提案解决了问题。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它要求所有那些犯罪率高企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所有人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那些问题学生的行为,因倾听莫扎特而变得“合法”起来,以至火车站犯罪率急剧下降。这是音乐经典改造人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③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就是它的价值证书,也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容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会被各种宣传所蛊惑,它劝诱人们阅读那些包装成经典的垃圾,但只要稍作品尝,就会闻出它的赝品气味。但我已经为此完成了购买行为。许多人都像我一样,被无耻的广告所诱惑,成为伪经典的俘获者。
④就图书、影视剧、歌舞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提供的绝大多数流行文本,都是低俗的劣质品。这种唯独劣质品得以盛行的怪象,我称为“垃圾效应”。在电影圈,这种效应因票房金额而被显著放大。投资人竞相把资金投向垃圾导演,用垃圾挣钱,已是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
⑤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粗鄙化运动,以及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遥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狂热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也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⑥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强大而脆弱。在过去,它被文革和专制的烈火所焚毁,而在消费时代,它又被大面积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垃圾无耻地屹立在经典面前,凭借所谓的市场份额,高声嘲笑它的敌人。这是经典所面对的最大困境。
⑦经典的另一困境在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而已。它的唯一一功能,就是被用来张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冈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但书的主人却从未翻阅过这些经典,这些经典被悬置在书架上,成为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
⑧经典何时才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撑,这才是我所关切的问题。经典与人的关联,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为肌肉和四肢骨骼的一部分,最终融入心脏、脊梁与大脑,成为灵魂的主宰。没有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经典是强大的,它和灵魂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也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
B.中国消费市场上许多企图装扮成经典的流行物,最终经不住时间的磨损。
C.因垃圾效应,用低俗劣质品挣钱,将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
D.经典曾经被文革和专制毁灭,如今又在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中陷入困境。
E. 经典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缺乏文化自信的人来说,是最沉重的装饰品。
【小题2】“它犹如金字塔的那个尖项,体量微小,却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这句话蕴含的深意是什么?
【小题3】经典怎样才能走出困境?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娱理工作室  2019年2月5日

业界讨论了多年的“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真的到来了。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流浪地球》,成为第一部上映的中国科幻片。尽管导演郭帆还在担心科幻片有门槛,普通观众能不能接受;但在业内,《流浪地球》是真真实实口碑爆了。

《流浪地球》的四年历程,让郭帆从微胖界累痩到了男神界,甚至收获了颜粉。开始做剧本时,郭帆和编剧们几乎天天不睡觉;到了开机时,他每天只睡两小时,现场拍完了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杀青后开始后期制作,郭帆就在工作室支了一张弹簧床,一宿一宿的熬夜。

制片人龚格尔做过歌手、作曲、配乐、配音、编剧、演员,唯独没有做过制片人。他和郭帆的信任,源于北漂期间同一屋檐下的兄弟情。1999年,两人在高考考场上,都面临着同一道颇有科幻色彩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年后,郭帆清晰得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一个设置有反转的愛情故事,只差两分就是满分作文。刘慈欣认为,中国人拍科幻片,缺技术、资金、经验,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而郭帆的优势就在于他有情怀。

世界观的编写,是《流浪地球》最开始的工作,做了八个月。

编剧严东旭认为“世界观”的建立就像冰山,90%是沉在水下没有呈现在电影中的,但如果没有这90%,就无法支撑电影中的那冰山一角。

当地球出现危机时,中国人为什么不是离开地球,而是带着地球跑路

“西方的文化很久以来就是一个海洋性文明,包括英国殖民的时候他们寻找新的家园,然后出现在美国,他们是一个不断往外走出去的民族,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中国人不是,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不能让出去,我们甚至可以为此跟你拼命。我们对土地情感的那个核,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作为中国科幻的先行者,郭帆分享了《流浪地球》的三条经验:

一、不要太迷信海外团队,我们要去学习海外团队的流程、他们好的东西,但是把他们很成熟的一套拿回国内其实不会这么适用的,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二、一定要找到中国文化的内核,就比如《流浪地球》里中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情感,中国科幻,就得寻找到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一个载体。

三、从外部表现形式来讲,没有什么好莱坞的美学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从团队、到故事内核、到美学风格,郭帆和《流浪地球》整个剧组始终在强调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四年的时间,7000人的团队,他们走过很多弯路,也发现了中国与好菜坞的差距,但幸运的是,《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片做了一次成功的探路,本身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作品。

我们的科幻片已经起步。郭帆说,希望《流浪地球》能够不赔钱,这样投资人、导演才有更多信心拍摄科幻片,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中国科幻片才能继续进步。

材料二:

2019年03月11日07:08:新京报

《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平被很多人认为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准。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计46亿,占据国内电影史票房亚军位置。不过,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流浪地球》算是目前国内科幻电影特效的顶尖水平,也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从直观感受上认为,《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的特效水准,当记者向国内特效第一线的专业人士询问时,如果把它放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去比较,处于什么水准?丁燕来回答“跟美国最少差八至十年”,徐建认为“能到他们十五年前的水平”。

材料三:

中国军事时政新闻权威发布平台@学习军团3月4日消息,今天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访谈节目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全国政协委员、我国首位飞天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谈《流浪地球》

虽然我没有到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但是关注了它的很多介绍。首先,艺术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有科学侬据的。这部科幻电影,先不去看电影里的科幻情节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仅从表现形式上就值得我们去推广,因为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我也看过其他国家的一些太空主题的影片,我觉得《流浪地球》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家园的一种独特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团队精神,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科幻作品出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门槛”指能够看懂科幻电影的知识水平界限;“颜粉”指只关注表面长得帅的明星的那一类叙丝,这里用来说明导演郭帆长得帅。
B.“冰山”用来比喻电影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电影所展现的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跑路”是指畏罪者故意骗人后隐匿。
C.“内核”指中华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最主要和最实质性的东西;“爆款”指《流浪地球》成为了口碑好、票房高歌猛进的电影。
D.“坐标系”指以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特效的时间、技术、效果、流程等一系列数据为参照物的评价体系;“重量级”是指杨利伟在科幻电影的拍摄方面很有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科幻情怀方面有优势,高中时代就具有了很高的科幻情怀,高考时的科幻作文题得分很高。
B.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C.根据材料二可知,《流浪地球》中令人震撼的特效全部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是国内的顶尖水平,国际的平均水平,但与美国好莱坞相比,相差八至十年甚至十五年。
D.根据材料三可知,杨利伟认为科幻电影的价值在于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谈谈如果你有充足的资金投资拍摄一部科幻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保证这部电影成为“爆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枣花开

季明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康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跑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漠然看着我瞎折腾。有一天,他忽然冲我扔过来一支烟。

我停下脚,愕然问;干啥?

瞧你那熊样,抽支烟就不烦了。

我才十八岁!我焦躁地喊,不能抽烟!

老杜重重咳了一声,响亮地吐了口痰,他说,十八岁咋的?老子十八岁都当团长了。

见我不信,老杜又说,这不算啥,在那个年代,十八岁当军长、师长的都有。

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

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每天清晨,他扛起大锄、带着干粮出门,只到傍晚才回来。

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是上千亩沙枣林,都是他种的。

这令我异常饮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

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

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伏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

寻啥宝?我问。

老杜长叹了一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

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

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被打散了,在石磨盘村,他碰上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一个包裹交给他,说,这里边有两百块大洋,军费;你向东走,过黄河,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延安。

老杜知道,通向黄河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绝不能落到马匪手里。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余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棵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

老杜转向西南,一路乞讨,绕道回到老家,住了几天后,冲母亲磕几个响头,又毅然往延安的方向奔去。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了,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其它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谁信呢?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掀翻桌子,吼: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回来。

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河点,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解救后,在老社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树为参照物,收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组织上的人不耐须了,撤了回去。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孤身一人的老杜,跟石磨盘较上了动,跟戈壁荒漠较上了劲,更确切地说,是跟沙枣树,较上了劲!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知道老杜的故事后,只要没事,我就会陪着他一起去垦荒。这活儿异常枯操,干了不久,我就泄气了。我说,算了,不就是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

老杜倏地赤红起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么不值钱?

紧接着,老杜又说,他娘的,清白,比命都重要!

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

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我常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

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文史馆时,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190块银圆,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暂借大洋10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

杜大富,就是老杜。

我急忙问讲解员:这是在哪里找到的?讲解员说,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

这里也有石磨盘村?是啊,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

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

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

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

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

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

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

(《小说月刊》2018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石磨盘村的环境描写,突出其荒凉落后的特点,衬托出“我”的烦躁和“老杜”的坚忍。
B.“伏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老杜”干活非常仔细的特点,引出下文“寻宝”的情节。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显得真实、自然、亲切,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将回忆、插叙和现实交融在一起。
D.老杜坚持半生却找错了地方,被命运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旨在引导读者为老杜感到深深的悲哀。
【小题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老杜的形象。
【小题3】小说以“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结尾,有何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