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雕

吴金良

这是一种妙到毫巅的艺术!在一根头发丝上刻一首诗,且配画,且笔力遒劲,且画意隽永。以天下之大,负此种绝技者能有几人?而梁公便是一个。

梁公不足五十岁,远不到被人称“公”道“翁”的年龄。但自从他的微雕艺术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并且他的大名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之后,他便逐渐被人们称为“梁公”了。梁公特意蓄了胡须,留了长发,这就颇具艺术家的气质,而且愈发使人觉得他像一位“公”。

粱公是地区人大代表。这一年又到会期,虽然会场离他的家只有一箭之地,但接规定也须“住会”。几位年高资深的外地代表,知道这位严肃端庄的大胡子便是那位世界名人,于是动员他“献技”。梁公心中老大不乐意:我这是艺术,不是街头卖艺的,岂能随便就让人品头论足!并且还是“献技”!可是,众代表一再托人恳求,梁公折衷:“当场献技绝无可能,我去取一件作品让你们看看便罢。”众人同意,梁公打道回府。

作品都陈列在书柜里,用一只只锦盒装着。每只锦盒前面竖一纸卡,标明内容,以免混乱,也可免去过多使用显微镜的麻烦。梁公本能地选了一件得意之作,掂了掂却又放下了。心想,都是些门外汉,得意之作他们也是看不出什么“得意”来的。就信手取了一件,揣在怀里,又拿了显微镜,折回宾馆。

众人早巳等得心焦。见梁公回来,立即有热心人维持秩序。梁公打开锦盒,取出绷好了的发丝,置于显微镜下,做个“请”的手势,退到一旁。第一名观众搓搓手,上前。是一位皓发童颜的老者,左眼看了右眼看,良久不发一言。众人打熬不住,齐声催促。老者迟疑:“这上面……”梁公默默接口念道:“数风流人物……”“哦哦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者口中喃喃,啧啧退下,“好好好!真是绝了!”

第二位迫不及待上前,左瞄右看,摇头感叹:“不可思议!神乎其技矣!不是亲眼看到,简直不敢相信!”

退下。

次第数人,都是屏息敛气如睹神物,且一个比一个肉麻地大加赞赏。梁公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缪赞缪赞,承爱承爱!”

观赏完毕,梁公道声惭愧,收拾起来,急忙送回家中。一进门,其子小梁正面壁发呆。见了父亲,慌忙请罪:“爸爸,我没来得及告诉您就把它拿走了,是小倩要看。”小倩是没过门的儿媳,梁公听得莫名其妙,翻了儿子一个白眼。儿子见状,更赔了小心:“您放心,完璧归赵,半点也没碰坏!”说时指了指书柜。梁公这才发现,在“数风流人物……”的纸卡后面,已经赫然摆了一个锦盒。愕然片刻,他扬了扬手中的锦盒,正待发问,儿子却笑了:“这里面是小倩的一根头发,我拿那个作品的时候,怕盒子里面空了被您发现,就用它顶上了……”“这个,这里面是小倩的头发?”梁公举着手里的锦盒问。“是啊!您拿它干什么去了?”梁公一声暴喝:“你给我滚出去!”儿子怔住,立刻屁滚尿流而去。

给人家观赏了半天的竟是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梁公呆立在书柜前,似想象得到,此刻,人们正在背后谈论自己。谈论些什么呢?粱公看不起人,居然敢公开嘲弄咱们!如此议论还算是好的,最要命的是,大家会因此认为我梁某人是个江湖骗子,一定是靠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而浪得虚名。无论人家背后说什么,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梁公毕竟是梁公,他决定立即回去澄清事实。澄清事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展示一件货真价实的微雕作品。于是梁公选了一件真正的得意之作。这一次为了保险,他特意先用显微镜观赏了一番,这才匆匆忙忙赶回宾馆。

宾馆里的气氛十分热烈。那有幸观赏了“微雕作品”的几位代表正被许多人困住,大家脸上闪着钦敬赞佩的光,正认真而神往地听那几位代表盛赞“梁公绝技”。

“那么细的头发,好家伙,刻上字!了得!”

“而且是狂草,随意挥洒!在头发上随意挥洒!”

“最要功夫的是那个‘数’字,笔划那么多,写得是又清楚又有劲,真……”

“难写的还是那个‘今’字,笔划越少越见功力!”

梁公被更多的人们用艳羡的目光拘住,他再也没有勇气拿出那件“得意之作”了。他觉得,比较起来,今晚的际遇才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夸赞微雕艺术的精妙难得,既是为引出梁公,又为后文写众人要求“献技”作铺垫,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数得。
B.面对观者的不吝赞美,梁公之所以“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他们都是门外汉而已,并不是真的懂得欣赏。
C.明明只是一根普通头发,众代表却将其当成珍宝来大肆赞美,甚至煞有介事地分析刻字的精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皇帝的新装》有同工之妙。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全篇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直白,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比如“你给我滚出去”等句子,完全口语化,给人亲切之感。
【小题2】小说构思精妙,前伏后应。试从小说中找出三处前后照应的地方,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是“微雕”,有人则认为本文以“得意之作”为题目更好。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1: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①,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小题1】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 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描,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文章第(11)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什么一样生活?
晓白
偏执狂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这个宣言带来的最大的解脱是人们不再畏惧一个无形的枷锁,任凭你怎样去思考、折腾,不会再恐慌地听到来自所谓神圣殿堂嘲讽的讥笑。战神巴顿将军说,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这又使我们顿悟,那些胆汁过剩的家伙和我们一样地吃喝拉撒,并不比我们超凡脱俗多少。为此,我们向“疯子”尼采和“英雄”巴顿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这样的反叛和颠覆让我们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爽。
学做英雄是很难的,因为榜样的力量虽然是无穷的,但人们和英雄的距离同样也是无穷的。英雄主义的远离必然是一个平庸时代的到来。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人们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做不了英雄没有关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在一个犬儒盛行的时代,照样可以活出精彩。福柯好像说过:人已死去!当我们很多人感到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人”几乎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猪,想到了狗,想到很多让我们轻松,同时也似乎很幸福的东西。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中你可以任意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像孤独前行的狼,蜗居敏感的猫,勤奋并极富集体观念的蚂蚁,或者其他。
老虎开始学会钻圈,良驹成为照相的道具,老鹰变得小鸟依人……你呢,还在和“英雄”较劲吗?英雄和平庸,哪一种生活更快乐,这是一个“子非鱼”的论题。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作为鱼不快乐呢?
卡尔维诺说:“如果要显示生存的负重,那就应该轻盈地显示。”伟大和平庸有时候仅仅是概念上的对立,在生活方式中,它们的界限往往更是被抹杀得不着痕迹。西谚有云:两个无赖就可以毁掉一个英雄。可见英雄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坚不可摧。做不了英雄并不说明人们都是狗熊。同样,远离英雄并不一定就是反英雄,而反英雄实际上是另一种英雄主义。即便做一只猪,也有爱因斯坦所终生憎恨的“猪猡”和王小波所描写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区别——那是多么有个性有思想可爱的一只猪啊。
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平庸。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点越低往往存活的可能越大。所以,在后英雄主义时代困在牢笼里的狮子和忙忙碌碌的人们一起吼叫:“我平庸,我快乐。”准绳的放低就意味着空间的增大。8岁就通晓6种语言,9岁就考上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计划轻易得到的。中国的“哈佛女孩”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还有多少虽然无法具体统计,但掰着手指头应该可以数得差不多——顶多再加上脚趾头。而号称颠覆性的《我平庸,我快乐》虽屡经讨伐却声势日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顺便提一句,前面那个神童名字叫卡尔·维特,他老爸把培养他的经过和手段写成了一本叫做《卡尔·维特的教育》的书。但就在他大赚其钱的时候,卡尔·维特也渐渐地归于沉寂,最终在学术上鲜有建树,但愿他在生活上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400多年前,英国人莫尔爵士在其著名论著《乌托邦》里设计了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一齐在其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统而化一的制度化生活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生活的本质或许更接近另一位英国思想家罗素的观点: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究其一生,人会面临众多的选择,选择学校、专业,选择居住的城市,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汽车,选择电视节目,选择CD唱片……每一项选择都会叠加在你的生活之中,从而构成你一生的轨迹。但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性工程,而是一个个体自由选择或放弃的过程。你可以选择一条轨道一直跑到黑,也当然可以从轨道上来一个漂亮的转身,调度到另一种生活轨迹中去。正如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所言:“我永远在进行自我选择,而且永远不能作为自己被选定的存在。”
哲学家布里丹有一个叫做“驴子的选择”的著名案例。一头驴子在两堆距离同样远近、外观同样大小、味道同样“诱驴”的干草前,不知所措,无法进行选择到底吃哪一堆好,最终因为无法取舍而饿死。人们也会遇到这类的选择困惑。怎样选择生活?至少,我们不要做那头饿死的驴子。适合你自己的,让你感到幸福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哪一堆“干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真正地享用。几米在《向左走,向右走》里讲了一个有关方向的爱情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同样要问问自己,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选自《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像什么一样生活?”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中大量使用引证与例证,有什么艺术效果?
【小题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从2018年1 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奈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截至今年l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l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l8颗北斗三号卫星。2019至2020年,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20午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

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

我国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及“一带一路”地区,系统建成后,这些地区均将获得优于GPS系统的精准定位。

其他所有定位系统只接收太空信号,不与通信卫星进行任何交流。而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最典型的应用是可以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

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没有网络的地方,安装北斗系统终端的用户可以定位自己的位置,并能够向外界发布文字信息。该技术将被用于紧急救援、野外作业、海上作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提供的指挥端机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中华网军事2018年1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
B.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
C.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000亿元。
D.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l46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l080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建设完成,中国自主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北斗系统,正式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的服务。
B.北斗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需要在轨工作卫星33颗,走出了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道路。
C.北斗系统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这些地区获得的数据通信链路能校正误差,其精准定位优于GPS系统。
D.北斗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任何没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定位自己的位置。
【小题3】与其他定位系统比,北斗系统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的风

王正

看着窗外的风。

等等,风是可以看的吗?应该可以吧,那随着时间飘过的,悠久的风。都市里的人群像躁动的浪涛,不会因为每个人,或者说是伴着浪花浮沉的沙粒而短暂停留。而我们,会不会飘到下一个入海口时,就忘了自己从哪来的?

的确,叶子飘落有可能是因为秋的枯黄,但是更有可能是因为……树的不挽留。水里的沙、天上的云、落下的雪,轻得连声音都没有。那么,社会里的人,生老病死会不会也像落雪的声音一样——无声无息呢?

当然不会了,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落叶拼命地掉,浪涛放肆地流,雪无声地落,自然而然,自然到连抗拒都不能。叶子记不住树的方向,沙粒找不到最初的岸,雪也不会怀念天空;而人,却不会遗忘了归途。

人,是有记忆的。就是因为这奇妙的东西,把过往堆叠,淡淡地蒙上一层记忆的色彩,飘出一阵阵怀恋的香气。看到一个去过的地方,无论是童年吹泡泡的花园、少年匆匆踏过的街市、中年时有过的繁华,老年时模糊的视线……只要曾经出现过的,就会有美丽的记忆色彩,温柔地笼罩着。少年人可能没办法理解比自己大很多岁的人,但是看着只到自己腰际,或是刚到肩膀的孩子,他的眼睛里,总有你可以读懂的东西。这显然是记忆的功劳。

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喜欢过的音乐、感动过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轻到被遗留在脑海深处,但是联想起来,却总不会彻底忘记。而我们的思想,其实,也是这一点点喜欢、一点点讨厌、一点点感动留下的回忆,慢慢磨出每个人特有的美丽形态。所以,当我们被岁月的浪涛,翻覆得晕头转向,却还留有最初的坚持、最初的梦。就是有这些宝贵的能量,我们才会不管眼前的风浪,注视着初晴的光亮,即使只有微微的曙色,还是勇往直前。

而现在的我们,回忆起以前的自己,即使是几分钟前的,大概也会微微笑,嘴角微微扬,头轻轻地摇。可见,记忆会让我们越来越成熟,却绝对不会让我们忘掉过去、迷失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奇妙的线牵引,存在着莫名的巧合,惊人的重复。只有记得住过去,才能看得到未来。

透过厚重的玻璃,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灯火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但窗畔的脸,又多了几分成熟。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时间快得揪心。然而,能够把这层烦乱抚平的,只有记忆里天空的颜色。

看着曾经出现过的景象,大概会有朦胧的重叠,那是因为留有当时的视线。时光飘过,曾经的身影朦胧,感情骄傲地宜告惊人改变,但回忆到过去的时候,微微的酸涩就骗不了自己。

太多的追不回的珍贵、已经过去的青春,就失落在这个城市的风里。推开窗户,伸手触携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赏析“推开窗户,伸手触摸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这个句子(从手法、内涵、作用层面)。
【小题3】综观全文,文中的“风”怎么理解?作者借此表达了哪些感受?请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