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完《庄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这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这段文字的译文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是齐物论的最后一则寓言,从这则寓言中我看到了庄子精神修养的三层意境。第一个意境:周是周,蝶是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周与蝶为形躯所限隔,生命互不相通。

而人与外界是否能融和交感?其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存着?这是哲学上的老问题。如果以认知的态度来研究,西洋历代有不少哲学家都持相反的见解。然而,这一见解如果掉到不可认知的范畴时,人与外界的隔离便无法克服了。

第二个意境:周不是周,蝶不是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一样,他不从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他却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在观赏的同时,发出广大的同情,将自我的 情意投射进去,和外物相互会通交感,而入于凝神的境界中,物我的境界消解而融合。浑然成一体。这是以美学的感受来体会,绝不能以科学的分析来理解。庄子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

在感官经验里,人因形躯物累的限定,生命精神得不到自由,故周只是周,蝶只能是蝶,是突 破不的,也不能相知的。在梦中,形躯物累消解了,纯然是精神生命的活动。在这里生命精神飞扬 奔放,是生命精神自我展现的世界。所以,周可以是周,蝶可以是蝶,不管是周梦蝶还是蝶梦周,彼此都消除了经验感观的形躯物累,顿然升越到精神互摄生命交感的意境中,这就是生命的玄理,有无限性。是故周可以是蝶,蝶可以是周。这是彼此都忘了自己,我忘了我是周,他忘了他是蝶,周与蝶才能一体俱化。此为精神修养的飞越历程。

第三个意境:周更是周,蝶更是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经历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的“物化”修养,在这一层面偏重了“精神”的修养,这时候的山水是精神上的山水,而不是感官 经验所对了物理山水。有了庄周不是庄周的精神提升,此时庄周就可以更是庄周了。因为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当我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容受他人时,我们的生命气象就不断的超越扩大;我们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活着,而是和我们感通的人一起活着,我们关怀朋友,我们生命中就有朋友;我们关爱家庭社会,我们生命中就扩及家庭社会。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蝴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以 为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然而此时的周与蝶是交感互摄的。是故,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放开自己形躯的局限,忘掉自己的存在,而与万物感通相知,可以使自己更是自己。

——摘自中国论文联盟网《‹庄子›读书心得》

【小题1】对作者在庄周梦蝶中“庄子精神修养的三个意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意境庄周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 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精神可以互摄,生命可以交感。
B.第二个意境庄周与蝴蝶互为障隔,人与外在自然世界不能融和交感。
C.第三个意境此时的庄周就更是庄周,放开了自己形躯的局限,偏重于精神修养。
D.庄周提出它与蝴蝶之间谁梦见谁的问题时, 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而蝴 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此时的 庄周无法放开形躯达到精神修养的境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自然外界,而是以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世界,以科 学的分析来理解世界。
B.庄周梦蝶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哲理性可以演变为情感性。人们很自然地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以及哲学道德思考融入其中并借以表达。
C.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人与外界的隔离是无法克服的。
D.因为庄周经历了庄周不是庄周的提升而更是庄周,所以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 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7 10:5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画的意境
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小题1】下面对文中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境一词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在元代山水画中主要体现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
D.意境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形成理论。
【小题2】(小题2)下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艺术类作品无一例外都需要意境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B.意境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表现,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C.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在对意境的追求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D.《富春山居图》中彰显的主观意识就是画家在意境追求上的体现。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B.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成为了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C.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D.本文阐述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各题。(12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不给奖。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都再进行自由游戏的阶段,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对于过度理由效应,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如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而那些不定时出现的奖励并不会强迫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所以很难被视为一种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内部的动机。此外,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褒扬,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并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们的内在动机。
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则”——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认识到物质奖励并非是万能的,而精神鼓励在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塑造上却略胜一筹。不仅是对于儿童,心理学家伍德·黛西在1999年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综述显示,物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消解同样也发生在成人身上,特别是在不管任务做的是好是坏都有奖励的情况下。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则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不过有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表现优异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务的物质奖励也会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小题1】下面各句说法符合“过度理由效应”的一项是
A.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B.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C.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或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D.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基本不会影响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奖励会不会削弱内部动机的问题上,认知评价理论同意“强化原则”的观点而否定过度理由效应的说法。
B.黛西进行的系列研究不同于兰博等人的数学游戏实验的地方,在于关注了“过度理由效应”在成人身上的表现。
C.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引导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精神鼓励方面。
D.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完成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时,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小题3】(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内部动机”这一概念。(3分)
  
【小题4】在美国,很多学校采取读一本书发一个奖品的办法鼓励孩子们读书,请结合本文内容,对这一做法作简单评价。(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叔落选
何百源
人民公社化那一年,德叔18岁。从那时起他担任塘溪管理区(那时叫大队)支部书记,至今一直没有变动过。
50多岁的德叔,寡言少语,一副饱经风霜的基层干部形象:板刷寸头上斑白的短发冲天而立,脸上几道深深的“沟壑”刻画出几分刚强、几分淳朴。不分春夏秋冬,都光脚穿一双塑料凉鞋。有一次市里一位画家下乡,以德叔为模特画了一张人物素描,题为《本色》,在省里获了个二等奖。
只要一提德叔,管区里没有人不竖起大姆指说:“他真是个好人!”好在哪里?憨厚老实的庄户人笑笑说:“崖(我)文化少,讲不出罗!”
不过,许多事情都能说明德叔确实是个大好人。30多年来,从生产队到大队,到公社(镇)、县,不论是选哪一种先进或模范,都少不了德叔的份。那时不兴奖钱,兴发奖状。德叔每次将奖状拿回家就往墙上贴,贴满整整一面墙。
每逢有“情况”,比如台风、汛期、地震先兆,德叔就跑到办公室值夜,睡在办公桌上,用电话当枕头,电话铃一响就抓起来,沉沉地叫一声:“喂……”
有一年分救济粮,分到最后差一户没分上,这户人家就是德叔家……
德叔让老婆缝了个小布袋,将公章装进去,随时挂在裤头上。有一回办公室在夜里遭到盗窃,盗贼卷走了德叔一个存折,想不到,上面只有一元的余额。
多少年来,德叔真是“报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上有声”,甚至成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每一次改选支书,点票结果都是德叔差一票就满票当选,事后都证明是德叔没选自己。有一次按规定年限又该改选了,文书在未经选举的情况下就上报了德叔.上级党委认为这样做很不严肃,批评了文书不应该这样儿戏。文书不服气地说:“再怎么选也是德叔。”之后郑重地举行选举大会,结果还是德叔当选。
但是近年来,德叔在塘溪人的心目中,威信有点每况愈下。主要原因,是与周边相邻管区相比,塘溪显然落后了许多。且不说工农业总产值之低,且不说村办企业之少,单看村民的住房,就可知塘溪人的生活水平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不过,人们仍不忍心埋怨德叔。因为谁都知道,德叔至今仍住破瓦房,两张条凳架三块木板做床……
最近一次支部改选,德叔竟只得一票,他落选了。
新当选支部书记的人名叫郭清文,是一位毛遂自荐、勇于开拓进取、先富起来的年轻党员。
点票结束后,在管理区主任主持下,举行了简单的“权力交接仪式”。德叔不无感伤地慢慢地将公章从裤头上解下来,双手递到郭清文手中,说:“可得把它保管好……”
郭清文双手接过,说:“德叔您放心。保管这印章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要用好……”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德叔落选”为题,既概括了文中所叙的关键故事情节,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设计德叔将公章随时挂在裤腰带上这一细节,表明德叔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也可看出他是个恋权的人。
C.小说写画家为德叔作画,写庄户人夸奖他,写盗贼卷走他的存折,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德叔的“好人”形象。
D.小说写德叔在最近一次支部改选中落选,与之前他的屡次当选形成强烈反差,情节突转,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德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德叔为什么会落选?他的落选给当下的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称5G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称为是一种“量子跃迁”,与3G到4G的渐进变化截然不同。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但速度带来的不仅是量变。未来的新闻故事会根据时间、读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新闻。5G将给“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MR)技术带来新生。只有5G的速度能让这种技术走出体验区,形成产业规模。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5G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这种科幻般的技术只能在5G时代实现,原因正是5G信号“不断片”。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过去30年网络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王超《5G时代将引爆哪些颠覆性场景》,《科普时报》2019年3月29日)

材料二:

中国的移动生态系统在2018年为中国经济创造了5.2万亿元(7,500亿美元)的附加值,相当于2018年中国GDP的5.5%。预测2025年中国5G连接数量将达到4.6亿,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位列全球第一。中国的移动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融合和现代化的主要引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中国超三分之二的移动连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目前,77%的连接运行于4G网络,4G的普及率将在未来几年达到顶峰,并随着消费者转向下一代移动服务后逐步下降。



(摘编自GSMA(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中国政府已将5G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5G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向未来,中国和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模表示。

调查机构预测显示,到2025年5G网络将在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中国与美国、日本一起成为全球前三的5G大国。届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四个经济体将占据全球70%的5G市场,拥有9亿多用户。同时,巨大的5G市场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链发展。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至2025年将是5G网络主要建设期,基站、天线等核心硬件市场需求有望爆发。芯片、电子元器件、软件、智能硬件等领域也将进入快速升级阶段。更为重要的是,5G商用还将极大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在5G网络环境下,超高清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裸眼3D等高速率应用将得以实现。5G商用将有力推动远程医疗、工业控制、远程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多种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摘编自王萌《5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2018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总数呈总体递增态势,截止到2018年,我国拥有的独立移动用户数量占总人口的82%。
B.到2018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后续增长空间相对变小,2019~2025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数量增速将明显放缓。
C.预计2020~2025年,我国5G人口覆盖率与采用率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底,我国5G连接数量将达到4.6亿,位列全球第一。
D.未来几年,我国4G普及率将达到顶峰,4G、5G网络会长时间并存,因为我国超三分之二的移动连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且都运行于4G网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所带动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发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
B.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顶峰,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焦点,各国都在加紧推动部署5G计划,到2025年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实现5G商用。
C.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与美日欧三个经济体共同占据了5G市场的大多数份额,拥有9亿多用户。
D.5G使“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将推动远程驾驶、智慧家居等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5G的特点及其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