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
D.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B.第2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
C.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D.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
B.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7:4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港媒称,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承认,中国在几乎所有空气污染类别中都排在世界首位,包括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碳排放也是如此。媒体援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的话说,要在明年之前实现中国减少污染的目标,需要投资1.75万亿元,但投资缺口给这一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在“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王金南说:“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个大气的压力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某官员说,近10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大部分火电站都安装了先进的过滤装置,但工厂的燃煤未受到很好监管,它们继续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说,2015年非电工业领域耗煤量 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6%,这些工业炉窑的环保标准没有火电行业严格。王金南还说,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承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但近几 年真正投入环境保护的没有那么高,大致只有1%左右。

材料二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新闻网)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多地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企业限停产等措施强力应对。环保部表示,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效果初步显现。

从目前看,北京市实际PM2.5日均浓度比预测值明显下降。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均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工作。环境保护部派出了13个督查组对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发现,部分企业、工地未严格落实停产停工要求,还存在露天焚烧治理不到位、土小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

环境保护部表示,将加大督查 力度,严厉打击顶风作案的违法排污行为,尽最大努力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材料三 

(2016年12月18日,新京报)今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来袭。京津冀及周边40个城市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其中北京等23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17日,环保部通报,13个督查组已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份,于16日全部到位,展开督查工作。昨日,本报记者随环保部第四督查组在山西临汾及运城督查发现三家化工、焦化企业存在超标问题。

昨日13时,走出临汾西站,笼罩着灰白雾霾的空气里弥散着微呛的气味,空气质量指数(AQI)342,属严重污染。督查组工作人员指出,微呛气味的形成主要是二氧化硫,作为中国知名的焦煤基地,临 汾坐落着多所焦化厂,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脱硫改造,但在较差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之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和清除,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

为应对本次红色预警,此时的临汾市区已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各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等都实施了管控措施,不承担供暖任务的20蒸吨及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茶浴炉一律停运,至2017年3月31日水泥企业一律停产。

督查发现: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曾在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二氧化硫超标排放8小时,最大超标倍数1.2倍。此外,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个别时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存在轻微超标现象。

环保部第四督查组组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要求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保洁和煤堆场喷淋设施建设,同时加强运行管理,控制生产负荷,确保达标排放。临汾市环保局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整改,并决定对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实施从重处罚。

今日,第四督查组还将在临汾展开随机督查,随后将前往运城。

(以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港媒对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的报道,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B.从材料二来看,由于北京和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以及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积极作为,措施得力,空气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C.材 料三以临汾市为例,表明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对本地污染企业进行保护,甚至姑息纵容。
D.材料二侧重点在于报道各地应对效果初步显现;材料三侧重点在于报道环保部在对临汾的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新闻不一,有新媒体,有传统媒体 ,三家在同一月份,报道了相同的话题,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三则新闻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国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C.三则新闻在结构上均是先总述各自的新闻要点,然后具体列举了新闻事实,最后简要介绍了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
D.三则新闻稿都引用准确翔实的数字,给人以专业、负责的印象;分析说理既具体又全面; 语言平实、严谨、准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的人为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而中国在世界各国面向5G的“冲刺”中占据了先机。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为特征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被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因此,“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

5G技术在生活层面的应用最易被大众感知。“最大的变化就是速率更快。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比4G快10倍左右,下载一部电影大片一两分钟就足够,高清视频也不再卡顿了”,刘多代表介绍。此外,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都将在5G的助力下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影响更为深远的是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有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把水表、电表、煤气表、设备、家电等都通过传感器连入网络,大大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为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多代表认为,这对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有很大帮助。

(摘编自《5G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光明日报》2019年3月)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方面,在目前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智能手机产业希望5G能够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再造一条这样的曲线。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甚至过度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5G到底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有一个领域风景独好,这就是中高速模组的出货量在持续增长。2014年4G商用以后,4G的模组出货增长很快。这意味着行业对于中高速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很多行业现在都在关注5G的发展,希望能够搭上5G这班车的原因。

这里面也是存在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垂直行业实际上对于5G的认知并不是那么充分。也就是说,希望行业跟5G绑定起来,希望得到政府的投资或支持,但实际上没有思考现在这些应用是不是4G可以满足,甚至于说有了5G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些都是问号,这都给这一产业带来了挑战。

(摘编自《中国移动肖善鹏:5G终端的机遇与挑战》,《通讯世界》2018年6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发展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5G的未来。
B.5G技术的应用有益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
C.材料二显示,预测到了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0.6万亿元和6.3万亿元。
D.5G技术将使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得以快速地实现,同时还可以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将以其“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促进行业数字化,赋能各行各业,改变世界。
B.5G技术可以把多种家用设备连入网络,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升级转型赋能。
C.虽然目前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但5G技术的发展将有望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D.技术改变世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强势来袭,一定可以满足各种人群、各个行业的所有需求。
【小题3】为推进“5G”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掠夺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一时,比普通绢帛的价格高出20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嚴,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之丰富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同时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这就更促进了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③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商代以来,雕玉工艺不断发展,不断有精美线雕、透雕、高浮雕和圆雕艺术品问世。至西周由于“礼制玉”确定,读书人又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④春秋战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空气对当时文化学术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主持礼仪活动),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服装。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这种长衣男女通用,应是服装史上备受推崇的深衣。

⑥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而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椅,《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装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发展生产,兼并弱小,掠夺占有技术工匠,推广应用铁工具,给服饰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B.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批古丝绸织物,品种丰富,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
C.商代时,雕玉工艺不断发展以及“礼制玉”确定,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上层人士都须佩戴雕玉。
D.古人认为深衣用途全面,款式丰富,是一种完善服装。它分为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四种款式,备受当时人们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织绣I艺和服饰材料的角度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B.文章列举深衣、胡服等丰富多样的衣服款式,为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C.第⑥段以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为例,结合《说文》的解释,论证了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与胡服的衣制既相类同,又有区别。
D.作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谈起,接着论述了服装材料、服装装饰的情况,还重点介绍了深衣、胡服的特点以及胡人汉人服饰的融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织绣工艺的传播和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突破了周代“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纺织生产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B.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起各种精美服饰,如乐人的风兜帽,舞人长及数尺的袖子等,与学术界“百家争鸣"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C.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的深衣,既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可男女通用。
D.这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研究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通俗,理论与实例并用,这对整个中国服饰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在虚幻题材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力,一些优秀的穿越小说和仙侠小说,都是在一种超现实,超时空的语境中展开叙事,昭示着一种“想象力的解放”,近年来这类小说方兴未艾,且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这类小说为何会广泛流行?

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虚幻小说超越了个体生命长度的有限性,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作为大众读者闲暇时间的阅读物,从阅读进程及故事结局来看,能够带给读者摆脱生命有限性束缚的温暖感,慰藉感,愉悦感,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充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这些小说以丰沛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叙事能力,超越现实生活的空间局限性,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精神自由、空间自由的需求。现实时空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径并不大。在“宅”文化流行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偶尔远游但大部分时间偏居一隅。在这样的生活处境中,人们对突破空间围障的渴求无形却又强烈。玄幻穿越小说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精神体验。

这类小说还往往饱含情感动力,以讲述爱情、亲情,友情等为主旨,都是可以跨越代际、地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类情感。在这一点上,精英文学现在反倒越来越缺少书写情与爱的动力和能力。一些精英作家善于揭露现实社会和人性世界中的复杂性与黑暗面,力图以一种反思和批判姿态,展现其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但是相比之下却不善于或不屑于去描写深情、挚爱,理想。从这个角度讲,网络玄幻小说自有其“正能量”所在。主人公对亲情的悉心呵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师徒情的誓死捍卫,对友情的无悔坚守等无不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

那么,如何审视这类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呢?从“现实世界”视角转向“可能世界”视角,大概是面对这类作品时的一条必要且可行的路径。互联网自身所拥有的虚拟属性,刺激文学不断突破叙事文学的边界,扩展叙事文学文本“可能世界”的广度。我们通常将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看作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概念,那么,穿越、玄幻,仙侠等小说不仅甩开了现实世界,而且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理想世界。因为,理想世界人们通过努力可能会抵达,它固然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并非不可企及。而“超理想”则彻底外在于人类世界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诸种可能性,死生轮回,人兽合一,大荒四泽,魂魄不灭……凡此种种,已经超出了“超现实主义”的解释限度,而大概可以称为“超理想主义”,即超越了人类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文学所虚构的世界,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跨界”或“越界”性质,尽管这个“可能世界”还是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还是与生活相通,与人性相通,但不可将其简单、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去理解和把握。这个“可能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或翻版,它有一套闭合而自足的经验体系、规律原则及价值取向。通过文学阅读与鉴赏,读者可以进入这个“可能世界”,欣赏领略其中风光,赋予其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

(摘编自李彦姝《“可能世界”的文学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虚幻题材方面,网络文学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力,并且近年来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
B.网络虚幻小说能带给读者摆脱生命有限性束缚的感觉,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
C.网络虚幻小说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空间局限,满足了现代人渴望空间自由的需求。
D.网络虚幻小说饱含着情感动力,其中描写的一些情感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网络虚幻小说的现状,提出了网络虚幻小说为何会广泛流行的问题。
B.文章2~4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网络虚幻小说所具备的优势,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C.结尾阐明了如何审视网络虚幻小说的价值,为阅读与鉴赏网络虚幻小说提供了方向。
D.文章提出了“可能世界”有一套闭合而自足的经验体系,规律原则及价值取向的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作家致力于在作品中展现其精英意识,因而丧失了描写深情,挚爱,理想的能力。
B.只有从“现实世界”视角转向“可能世界”视角,才能审视网络虚幻小说的价值。
C.互联网的虚拟属性使得网络虚幻小说中“可能世界”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D.读者只有认识到“可能世界”的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才能进入虚幻小说描绘的世界。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B.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C.气候变化虽然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因为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时后果。
D.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B.人类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要控制人类的过度活动,不是靠节能减排,而是要有新的价值导向。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会,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到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