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07年开始,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降低了筹款门槛,便利了民众捐赠。从2013年开始凭借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公益慈善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互联网在善款支付、慈善传播这两方面助力,快速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慈善方式常常面临资源与需求难以匹配的问题:捐赠人找不到好的慈善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互联网和慈善的结合缓解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求助者的慈善需求和慈善机构的公益项目三方能够良好的衔接,提升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有删改)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施行一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2017年9月,腾讯“99公益日”活动就动员社会捐赠13亿元,1268万人次参与捐赠。近年来,来自于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一些慈善组织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提高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度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网络公益环境。努力实现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是要加强对网络募捐平台的监管,加强慈善信用管理和联合惩戒。经《慈善法》授权,民政部指定了首批护理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同时采取巡检、约谈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平台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求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切实维护捐赠人、受益人和慈善组织等慈善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2017年9月4日,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 正式开通。民政部要求各类慈善参与主体依托该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有删改)
材料三
尽管一些捐款平台要求筹款人提交病例、身份证等证明信息,但对广大网友来说,核实信息真伪的成本太高,只能假定信息真实。伴随一些“骗捐”事件的曝光,“互联网+”慈善模式面临新的慈善困境,不仅仅有信息失真和诚信问题。,还有掩藏在筹款模式背后的资本运作和精英主义。资本运作,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弊端。一旦“互联网+”慈善模式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就会极大削弱网络筹款的公益性质,在“互联网+”慈善模式下,精英比大众有更强的动员能力,往往能够主导一场规模巨大的募捐行动。然而,如何实现规范化?对此既不能寄托于大众,亦不能对精英和资本抱有幻想,只能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引导,确保“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公益性质。
(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11月2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北京发布《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募捐日益规范,移动端成为主流,其中手机捐助金额占总金额的七成以上,民政部指定的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3家平台全年筹款达12.89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3(1)79%。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互联网在单款支付等方面助力,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B.从材料二可知,民政某要求各地各类慈善参与主体依托“慈善中国”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C.刚才廖世可知网络募捐日益规范,移动端成为主流。图表信息显示,近两年来腾讯公益平台筹款总金额最高淘宝公益平台参与募捐的人数最多。
D.从材料四的图表可知,腾讯公益平台筹款金额在2013年和2014年相对较少,但在之后两年大幅度增长,可见腾讯公益平台是最强的公益平台。
(2)下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互联网和慈善的结合,缓解了捐赠人找不到好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的问题。
B.民政部指定了首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不仅能为慈善组织服务,还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度。
C.近年来,来自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慈善组织捐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体制正在发生改变。
D.“互联网+”慈善模式面临新的慈善困境,就是隐藏在筹款模式背后的资本运作和精英主义。
(3)阅读材料后,你对我国目前“互联网+”慈善模式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7 12: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
B.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
C.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
D.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
【小题2】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
【小题3】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⑪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⑫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小题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第⑤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小题3】下列对有关良渚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
B.“十二节玉琮”印证了《周礼》中关于天地崇拜的记载。
C.“十二节玉琮”的十二节意味着古人对日月的时间记录。
D.“十二节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礼仪用器。
【小题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考古文物是确认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C.中华文化中神话流传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
D.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小题5】作者认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学在我国常说是“地学”,研究地上的自然环境。后来考虑到“人”的因素,于是加上“人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完整,还应加上“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从这个内容上再来定性,人文地理应属“人学”或“社会”之学,研究“人山”、“人海”组成的社会空间。
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既有一整套“体国经野”载之典籍的成熟思路,也有社会纵横表里的实践操作,而历史实际中不由人意的客观呈现,更具琢磨价值。从理论上说,经过夏商周以及秦汉的长期历史酝酿,在《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然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可以说,为在偌大一块地域中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我们那个时代的祖先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主义”就是“九州”、“五服”、“移风”、“易俗”,这是“普天之下”:“问题”则是州、郡、县、乡、亭、里,这是“莫非王土”。需要我们虚怀而勤恳考察的,当然是古代社会人文的“地理”,即古人如何建州域、物土疆、辨方经野、因人纬俗。
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人文地理是行政地理。中国古代社会每一回在地域上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都要求当朝的人士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心理问题。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均为人文地理档案),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凭“籍”。
还有许多全非制度性的社会地理现象,由社会自己滋生而出,研究起来,更觉贴近事实。它们虽多发生在县以下的社会里,但规模却可能比县大,甚至连州跨县也打不住,比如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活动。
文化地理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话题。人类创造文学艺术,离不开大地,李白说“大地假我以文章”。认识这些文学艺术也离不开大地,俗话说,“不开万卷,不行万里,不能读杜诗”。我国古时候的所谓“人地关系”,不少都是人地的文化关系,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而不是自然科学。
古人记录的博物知识中有不少自然地理的内容,但古代地理之学的主流内容是人文地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传统地理学中,对山水的宏观格局有系统认识,但那些宏观格局是作为华夏大地的不易骨骼看待,其最高意义是为人文大局规定永恒分野,《禹贡》“九州”便是一例,僧一行的天下河山“两戒”也是一例,它们叙述的是河山布列,表达出来的却是人文大局。
中国古代重水利,记叙河渠的书很多,其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并述,已经说明其本意重在社会水利而不是自然水文。司马迁“观”“望”过不少河渠湖水,他的感慨是“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
最后,试总括一下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就文化思想学问来讲,人文地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书,有思想,有价值观,有文学艺术。就治国平天下的作为来讲,人文地理是古人的一番成就,有尝试,有曲折,有治乱之变a就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是社会诸多事物的基本属性,有实体,有层次,有过程,有全国与地方之区别。几十年来,经老一辈学者的开启,在历史人文地理方面,对全国范围的政区演变研究、历代城镇规制与区位研究已相当成熟。
(摘编自唐晓峰《人文地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地理应属“入学”或“社会”之学,其要义是不仅要研究“人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文地理。
B.人文地理十分发达,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
C.古代的人文地理“志书”,如《禹贡》有行政管理意义,因为每逢地域上有大幅度变化,朝廷都要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解决“莫非王土”的版图“问题”。
D.就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及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与实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它所呈现的“体国经野”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是客观而实际的,对我们来说更具琢磨价值。
B.“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等手段,催生了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社会地理现象。
C.文中引用李白的“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文学艺木中的人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但“关系”出来的更多是文化。
D.中国古代记叙河渠的书很多,书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但仍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自然地理著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的“人地关系”,“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由此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忽视。
B.僧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固然代表了传统地理学对山水宏观格局的系统认识,但表达的主要内容仍是人文大局。
C.司马迁“观”“望”河渠湖水,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说明古人兴修水利重在社会水利而非自然水文。
D.从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社会的结构成分等层面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巨大,这将推动人文地理学历久而弥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小题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际标准化机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全会正式批准冻结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独立组网功能。加之2017年12月冻结的5G NR非独立组网标准,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已经完成并发布,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据了解,中国厂商在5G标准中所占份额约30%,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目前,华为、中兴是全球5G技术研发上的领头羊,在低频段方面远远地领先爱立信和诺基亚。由于美国运营商的需求,后两者在高频段投入较多。最近中兴通讯和沃达丰进行技术测试合作,在沃达丰的全球供应商名单中,华为排第一位,中兴排第二位,为其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佐证。

(摘编自《5G产业链简单梳理》)

材料二

参考消息网报道   俄媒称,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的报告中说,美国应该加快引进5G技术,否则可能比中国落后一到两年,未来不再有其他机会。按照协会的结论,中国和韩国在5G引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称,如果中国占据通信领域主导地位,那么中国将不仅获得技术胜利,也将获得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胜利。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数据的速度极快。寻常上网或者观看视频,流量需求不高,5G与4G区别不大。但5G技术将极大改善物联网的质量:在各个器具和装备之间传输数据。目前还没有制定5G网络的统一标准。谁第一个制定新标准,谁就将成为新网络的独特立法者。

报道称,确定5G网络的频段是美国的绊脚石。问题在于第五代网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频段运行,中频频段和高频频段都可以。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他们的优势。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中频频段不足的问题很是尖锐。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愿意为移动运营商开放5G中频频段,建议移动运营商在高频频段上运营5G。但美国却没有建立网络基础设施——需要从零开始建设整个体系。而中国恰好建议在中频频段上运营5G,且中国已经修建好主要的基础设施。美国移动通信制造商协会认为,正因如此,中国目前在5G技术方面已经赶上美国。

报道还称,新一代移动通信一向会带来突破性的技术产品。例如,iPhone只有在3G网络出现后才成为可能,整体而言,智能手机搭配陈旧的移动互联网也是无益的。随着4G网络的问世,使用各种耗费大量流量的应用程序App变得很方便。中国互联网观察家刘兴亮称,由于美国此前一直在发展新一代网络方面走在时代前列,所以美国一直是围绕这些网络而建立起来的新经济的领头羊。因此,现在对美国来说,丧失5G研发领导地位是可怕的。

材料三:

2019-2024年我国5G基站投资额及数量预测

(数据:工信部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俄罗斯塔斯社称,今年夏天以来,美国决定禁止政府部门购买使用中兴和华为的电信设备。华为公司正在积极开发5G技术,作为下一代通讯网络标准,速度将比现在快100倍,然而近日华为先后收到美、澳、新、英、日、法等国的“封杀令”,更有外媒曝料,西方情报集团“五眼联盟”曾在年中“密谋围堵华为”。

(摘编自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5G NR非独立组网标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独立组网功能被批准冻结,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已制定完毕。
B.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担心美国对5G技术的研发落后于中国,哪怕只是短时间落后,也会永远失去领先的机会。
C.5G无线传输数据的速度极快,此优势在改善物联网质量方面将有突出表现,但在上网或看视频方面,5G传输速率与4G相差不大。
D.像以前每一代新移动通信会带来突破性的技术产品一样,5G网络一旦建成,也会产生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立信、诺基亚两家公司应美国运营商的要求,在5G高频段方面投入较多,这使得华为、中兴在沃达丰的全球供应商名单中名列前茅。
B.俄罗斯与美国有着同样的担忧,担忧自己国家在5G方面的研发落后于其他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愿望,那就是争得5G网络的统一标准制定权。
C.5G可在中频频段和高频频段运行,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不愿为移动运营商开放5G中频频段,从而使中国在5G方面赶上了美国。
D.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的四年里,我国5G基站建设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我国5G基站投资额将超一千亿元,基站数量将达上百万个。
【小题3】中国在5G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美国为什么要对华为进行封杀?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