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火者”梁思礼
董海望
1929年,父亲梁启超去世时,梁思礼不满5岁。
梁思礼在天津读完高中后,在母亲朋友的帮助下,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尽最大努力凑了400美元给儿子做路费。
梁思礼去美国仅半个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宣战,从此中美之间的通道被全部切断,他和家人也彻底失联。在美留学8年来,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
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里挨了一夜,险些被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熬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为了能够转入著名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放弃了嘉尔顿学院优厚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
1949年夏,他拿到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载着第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
归国后,梁思礼面临着极为窘迫的局面:没有资料,没有仪器,没有导弹实物……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
1956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
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
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在回忆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试射导弹起,一个又一个十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可越是“摔”得痛切,父亲梁启超的话便越发透彻真切:“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他感悟出人类心理的“知情意”,其发达圆满的状态就是“智仁勇”,即如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要想成事,须得有遇事能断的智慧,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
况且,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才有了梁思礼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新中国航天史上每个阶段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当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横跨南北半球,跨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为碧海染上一些浅绿色时;当看到搜索飞机旋翼逐渐贴近海面,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时,新中国的航天人才闪着泪花、由衷赞叹这美景:“太美了,太美了,我们成功了!”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目送他远去的人们说。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梁思礼非常喜欢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耄耋之年的梁思礼,当起了“80后志愿者”。
(《苟利国家生死以,苍穹大业赤子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国后的梁思礼在新中国航天事业研究方面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是资料、仪器、导弹实物等,什么都没有,由此可见当时新中国航天研究的困境。
B. “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一句不仅表现了此时梁思礼的年轻有为,也表现了他在研究火箭方面认真刻苦的态度。
C. “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指梁思礼在航天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体现的精神将被人们永远牢记,表现了人们对梁思礼致力于祖国航天事业研究的赞美。
D. 梁思礼十分认同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萧伯纳认为人生就要有轰轰烈烈做事情的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梁思礼在耄耋之年还担任志愿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梁思礼人生的成功是靠其父梁启超的直接支持实现的。他牢记父亲“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的教诲,直面失败,最终取得成功。
B. 和嘉尔顿学院丰厚的奖学金相比,普渡大学只发放微薄的盟国津贴,但梁思礼工业救国的理想驱使他做出选择,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C.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的留美学生,梁思礼投身航天事业后颇受重用,1956年已经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D. “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这种如诗的语言出现在人物传记中,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又反映出航天人面对成功时的喜悦。
A.从一穷二白起步到踌躇满志研究,从接连不断的失败到“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创立,梁思礼67年献身航天事业,不愧为中国的“驯火者”。
(3)作为我国导弹研究领域杰出的专家之一,梁思礼是如何看待失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4 11: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郢爰,世称印子金。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及沈括《梦溪笔谈》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一种是金质,黄色,格子稍大,边宽字粗,“郢”字反书,宽长均为1.5厘米,厚0.3厘米,重为市秤六钱三分三厘,背有斜形方格纹。沈括《梦溪笔谈》说“背有五指及掌痕”当是指此。这种郢爰是合肥西门外出土的。第二种是金质,赤黄色,格子稍小,“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38厘米,重为市秤四钱六分七厘。这种郢爰是在庐江出土的。第三种是金质,赤色,格子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字体稍细,“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4厘米,重为市秤六钱四分。这种郢爰是在广德出土的。
在币上记以地名是战国时的一种特殊风格。如赵国有“中都”“晋阳”,魏国有“山阳”“安邑”,韩国有“屯留”“郑子”,齐国有“即墨”,燕国有“渔阳”等币。《史记》:“周封楚子居丹阳,文王熊赀始都郢,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名曰郢”。郢是楚都,郢爰一般被认为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刘安墓所在地)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但是,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说:郢爰是黄金币,出安徽凤台县,古郢都地;顾震福《郢爰陈爰考释》指为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作;王国维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楚国金币。这些史料更为可靠。
据李石与沈括的记载,郢爰大的有二十多个印(方格),重七两多;小的一个印重五钱。杨宽《战国史》说:是十六格子、重半斤。1953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是十六格子。1954年春,合肥西门外发现金版一块,上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但被切开分散了。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皆是切碎小块,多数皆是这批东西。
以前各种记载皆说郢爰出于寿县、凤台两地,这次出土的有合肥、庐江等处。楚国在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占有今湖南、湖北等地区。郢爰既是楚国行使的金币,无疑问地也会流通到这些地区,不只凤台、寿县两地。郢爰含纯金成分约90%以上。从这里可见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同时可以了解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郢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节选自白冠西《郢爰考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郢爰被称为“印子金”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和印章非常相似,而且是黄金质地的。一般情况郢爰上面都印有篆文“郢爰”二字。
B.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除了材质基本一样,颜色却不尽相同,其大小、形状和重量也都各异,相同点是上面的“郢”字都是反书。
C.郢爰被传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并且有人将“郢爰”释为“刘主”,因为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
D.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只可根据已经出土的郢爰的含纯金成分来推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考古类的文章,文章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包括郢爰出土年份、大小、尺寸等)与详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来论证考古成果。
B.文章认为最早研究郢爰的历史考古学家是宋代的李石和沈括的依据应该是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后确定的,应该没有人比这两人更早。
C.文章通过战国时期在钱币上标记地名是该时期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郢爰上面的“郢”指楚国的都城郢都这两点判定郢爰是楚国制造的。
D.文章通过1954年春在合肥西门外发现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的金版来佐证李石与沈括关于郢爰大小和形状记载的真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各家对郢爰的研究论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汉淮南王的药金,另一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前一种说法信度不高。
B.郢爰应是在郢都制造的一种金币,不过郢都不只是一个地方,可能是几个地方都被命名为“郢”,有人考证郢爰是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制。
C.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自然也会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在别的地方出土的郢爰完全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
D.楚国在战国时期地方五千里,占地面积比较大,凡是属于楚国的地方都可能出土郢爰,关于郢爰的考古还远远没有结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显然,对于现代世界而言,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为两种同样具有支配性的思想观念所摧毁,而这两种观念很明显地又跟近代以来世界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观念形成的过程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可能完全是对立的,但从制造出来的社会结果的意义上而言,则可能完全一致,只是在前后之间关系的顺序上有所差异罢了。在这两种观念中,一种是跟生活世界中的“拆除”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妨称其为是一种拆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destruction),它是跟破坏、损毁以及反思性的彻底革命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另外的一种观念则是跟建构或者建设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可称之为建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construction),它注重人为地构建或者借助创造和发明、从无到有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种不断变化的改造,这种改造并非是一种保持原貌的修缮,而是强调后来者对先在者的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在此意义上,建不过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而已,因为拆的核心也恰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近体的所谓新,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实际上生物以及社会谱系上的关联,越来越难于相互勾连成为一个前后连续的发展脉络,日益凸显出来的乃是一次又一次的断裂——在某一次的断裂之后接踵而至的不是连续而是断裂,这跟一种人及其社会不断进化的现代观念深入人心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当构建起看似无可辩驳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并以此为依据去引导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且认为这将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每个人所期盼的日子是不可重复、不可循环的,并且将未来界定或者想象成是美好的,而所有使美好的日子早日实现的努力也被认为都是值得的且有必要的。很显然,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这可能是当年的牛顿都不曾预测到一种社会后果。因此,当生活转变为“今非昔比”的不断更高、更强、更好地去攀登,永无止境地跟时间赛跑时,曾经的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这样一种努力曾经并一直被界定为“发展”,被西方话语中心世界看成是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透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我们便能看清这样一种区分背后是怎样清晰的界限。面对西方现代科技和物质生活工业化的替代和奢华,我们自己也不得不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这就使得一种“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而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可谓是一种“拆的世界观”在逐渐淡出世界历史的舞台,努力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并使之付诸日常的实践。
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从打破或摧毁一个旧世界的拆的世界观中不断转型出来,日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也随之发生着一种快速的扭转,跟一种拆的世界观相伴随的摧枯拉朽般的苦痛的记忆相比较,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随之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而不断地在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不适应甚至是不安全,风险社会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种提醒,而是一种现实,人们因此而试图从中逃离,因为就像拆的世界观让人无处藏身一样,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它所期待的是由未来尹甸园引诱出来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早日实现。也因此,它并不是一定会敦促世界形成一种差异性互补的世界观,而是与追求消灭差异的拆的世界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摘自赵旭东《互惠逻辑与“新丝路”的展开——“一带一路”概念引发的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摧毁了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
B.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C.建的世界观强调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
D.拆的世界观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与建的世界观相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是“拆的世界观”逐渐淡出,西方国家努力创建并让其他国家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的过程。
B.随着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不断地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的是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
C.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某种程度上它追求消灭差异,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D.“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与西方世界的导学有莫大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认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B.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未必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
C.曾经并一致被界定为“发展”的努力,某种意义上看只是西方话语中心世界认为的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
D.欠发展的国家与地区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的世界观”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料于网络)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不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精神、了解爱国人物和事例,只有少数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只有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才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可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参观人数越多,基地的影响力可能越大。
C.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很难达到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D.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当前,应当怎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D.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