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①通俗艺术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是以通俗艺术为资源的一种文化软实力。全球信息化的加速,公共广场的出现,使通俗艺术成为沟通世界的媒介。
②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标志与符号。然而,传统文化由于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性,其语言表达、价值观念、生活理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通俗艺术软实力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人们也许不熟悉小说《红楼梦》中那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但人们绝不缺乏对于林黛玉的想象,因为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的形象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③再如,武侠类型电影使全世界公众看到中国功夫的神奇,同时功夫本身就传达着刚柔相济,内敛而不张扬,重修为品性、惩恶扬善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品德。从《少林寺》到《英雄》,从少林功夫到太极功夫,中国的功夫片从国内走到国外,也引起好莱坞的关注,美国梦工厂出品了动画巨制《功夫熊猫》系列,其主角“阿宝”是一个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他实现梦想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阿宝要成为“神龙大侠”并克敌制胜、拯救功夫的关键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这显然是对道家“至虚极,守静笃”的虚静(注)说的演绎。当阿宝静下心来,在水上做起左右抱球这一太极的经典动作时,中国文化便由中国的使者大熊猫呈现在全球公众面前。
(取材于王一川《文化艺术与文化软实力》)
(注)虚静: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本质是以和谐的心态来创造和谐之美。
【小题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是
A.“贵和持中”思想B.“百度”搜索引擎
C.电视剧《红楼梦》D.电影《功夫熊猫》
【小题2】建构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31 01: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芭蕾之葩

李金安

清晨,她轻轻推开窗户,地中海的景色仍是那样迷人,听到一串润湿的莺啼,她感到恍若长江边飘柔的柳絮拂面,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

她回到了故国。芭蕾舞学校考场,她在观看考生的即兴舞蹈表演……今天在进行面试。一个考生刚刚离去,她对旁边的同事悄悄地说:“但愿下一个考生不会使我失望。”

又进来一位考生,身着素色圆领抽带短袖套衫,亭亭玉立在面前真像春天山野间一株杏树。她看看手中考生登记表:“姓名,金春杏。”考生微微鞠躬:“18号,金春杏。”她仍是柔和的声调:“……你热爱芭蕾艺术,你对芭蕾艺术肯定有相当的感受,在芭蕾艺术史上你对哪位演员评价较高?”

“我非常崇敬俄国的巴芙罗娃。”

“为什么?”

“她把本属于贵族和帝王的艺术,带给了美洲城镇和乡村的普通观众。”

她嘴角微微现出笑意:“咱们这个芭蕾舞学校平时训练是很艰苦的,纪律是很严格的,如果在上课、训练时间因私事外出,那是会被除名的。比如有一天你正在紧张的训练,有人告诉你,从火车站打来一个电话,你母亲从农村来看你,刚下火车,让你去火车站接她,你去不去?”

与其他考生回答相反:“我当然去。”

“那你会被淘汰的。”

“我接受。”

“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仍然有体现我生存价值的方式。”

乔茜:“很好!”

五天后,芭蕾舞学校通知金春杏被录取了。

在旭日、花丛中叠映出来的舞蹈训练室,学员们在做倒三角、鹤立式造型……训练结束时,乔茜掏出手帕在金春杏额头上擦了一下汗:“明天就要正式排练《向往》舞剧(女儿拯救母亲逃离水灾越过雪山奔向太阳村的故事)了。你是主角,你一定要准确理解剧中的精神境界、寓意。”金春杏双眼闪烁着泪花。

……疏密有致的树木点缀的雪山上,一群白天鹅振翅起舞、回旋、飞翔……乔茜唤回领头的白天鹅:“要使‘凌空越’饱满、充盈,心魂里必须首先怀着崇高的向往。……就像音乐韵律是舞蹈精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任何美德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一样。”

一年后,乔茜在患严重眼疾期间,没有停止她的《芭蕾艺术史》的写作,以至双目失明了。

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金春杏握着乔茜的手:“妈妈,让我的眼睛与您的生命融为一体吧,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妈妈,告诉我,您的《芭蕾艺术史》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她激动地拥抱着金春杏,泪水纵横:“只剩下最后一部分‘以交响乐芭蕾为主的现代芭蕾’的尾声了。”

春花流水与秋果银雪变换中,她向金春杏叙述着什么,金春杏翻阅着资料,敲击着电脑键盘……

一群天鹅不断变换队形。舞台上悬挂的巨型画板上映出鲜红大字:“庆祝芭蕾舞剧《向往》成功演出一周年”……在白天鹅的倩影中绽开的冰山上的雪莲花终于停留在饱满的大和弦上……暴风雨般的掌声,金春杏领头多次谢幕。

乔茜被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激动地向金春杏献上一束鲜花:“前几天,有一位西方绅士,以优越的条件招聘你去欧洲一个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团,还要把你培养为世界级的芭蕾皇后,被你用一句话拒绝了,那是一句什么话?”

“妈妈,您知道了?其实,那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挚爱母亲或是背叛母亲,是测试一个人人性优劣的试金石。”

《芭蕾艺术史》终于潇洒、飘逸地画上了句号。

天有不测风云,乔茜又患绝症,她口述几句话,让春杏编印在《芭蕾艺术史》的扉页上:“谨将此书献给我一生最挚爱的女儿金春杏。”

乔茜在白天鹅叠变的光色中溘然辞世。正式出版问世的《芭蕾艺术史》扉页上,只出现了这么两句怀念作者的诗:“她用热血培育了一朵朵芭蕾之葩,她并没有离开我们,她不过是化作一只白天鹅永恒地在天地间展翅翱翔。”

《向往》正在演出,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讲述金春杏成功演出《向往》,与乔茜结为母女的故事,金春杏的成长与乔茜的命运融为一体,相互映衬。
B.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以春天山野间的杏树为喻写金春杏的美,给人想象空间,同时善于在情节展开中表现金春杏的美。
C.金春杏被录取的原因不仅仅是她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冒着被淘汰的危险接来从农村进城的母亲的果决与勇气。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场景描写感人,人物形象散发出人情美、人性美的魅力。
【小题2】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3】小说开头“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在特色小镇中留住乡愁
韩林飞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正是对这样一个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城镇化、保留人们的乡愁给出的答案。
过去机械外扩式的城镇化品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城镇化理应转向品质提升、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之路。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镇环境之中,实现了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特色小镇不必像大城市那样追求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
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赋予城镇化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人情冷漠、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未来,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不仅会照亮我国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将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条乡情小路。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如何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留住乡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以后,不仅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只不过,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漫长的,而且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复杂过程。远不像今人常常下意识地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

②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③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凡读过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必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的成长过程的论述的读者,很容易看出马克思就是借助于黑格尔的这一对人的认识的解读,把它延用到了自已对阶级成长的问题的判断上去了。同样地,我们应该也可以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一个民族从古代向现代,特别是一个落后民族中的普罗大众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体国民的演进过程。

④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者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国家属性及其国际社会政治的平等参与意识。

⑤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因而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是严重不平衡的和不一致的。中国在外国人治理的租界城市诞生出诸如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形成了一些读洋书、识洋字的现代知识人,出现了一批略识金融、市场和管理的现代工商业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绝大多数人也因此都同步在“现代化”了,即使在各大中城市里,许多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依旧离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公共社会的秩序、规则和观念甚远,又何况是生活在牛耕人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几亿旧式农民呢?他们多数大字不识几个,村里既没有广播电视,也看不到报纸杂志,不少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对村庄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处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他们又如何能够受到现代社会理性的教养,变成今人所希望的有血性和有觉悟的民族的国民之一分子呢?

⑥由上述可知,生活在当下,了解一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曲折进化过程,颇有必要。作为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传统社会轨道上缓慢爬行的农业国,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观念上之差距,仍会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以后,世界和中国都在变。但是,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
B.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只要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就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C.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至多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自为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才可能形成。
D.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原因是人们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与黑格尔的人须经过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的说法是一致的。
C.文章列举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和一些现代知识人、工商业主,是为了论证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不一致。
D.文章末段提出了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这一观点于黑格尔。
B.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帮着日本人残害自己同胞的国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还不是一个“自为”的人。
C.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
D.今天,人们(中国人)在思想上、观念上之所以仍会有天壤之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学校长罗家伦
张昌华
①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28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②时下论及清华大学的校长们,世人首推梅贻琦。梅氏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清华,厥功甚伟,功不可没。但对清华做过奠基工程的罗家伦,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台湾清华大学校史研究者苏云峰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③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人退回的部分庚款创办的。罗家伦当校长后,凭着“有一点革命的劲儿”,毅然把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他反复强调:“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独立的重要标志。”同时,罗家伦想借此理顺清华大学的隶属关系,促使清华大学脱离外交部的管辖,归顺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领导。
④他的就职演说标题是《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希望“自此以后,学校有一新生命……以清华大学来转移全国学风,以尽引导全国青年的使命”,“并以建设清华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流大学,俾与世界先进大学抗衡为职志”。在倡导“学术独立”的同时,随即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体,教授为核心,大师为旗帜,并提高教授的待遇。罗家伦“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他以“至公至正”的精神为青年择师,公开表示在选聘教授时,坚决“不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坚决不以我自己的好恶来定去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教职员工中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甚至大刀阔斧砍去一些“滥竽”,包括洋人。
⑤罗家伦如果发现自己有做得欠妥的地方,马上纠偏。他刚到清华,不重视体育,把体育部主任马约翰降职降薪。不久,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参加华北区足球赛,得了冠军。回校时,全校同学燃放爆竹,热烈欢迎,把马约翰从校西门一直抬到校内。罗家伦立即将马约翰提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只银杯作纪念。
⑥在招生上,罗家伦开创了在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他操办此事有点“独断专行”,只在学校拟定的招生简章上加上“男女兼收”四个字,一开学就招了十五位女生;而如果事先呈报大学院批准,还不知道会推诿到什么时候。对特殊人才,他坚持破格录取,钱钟书即为一例。钱钟书说“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语还可以……蒙他特准而入学”。这两位年龄相差一轮的校长和学生,后来常切磋诗词,引为知音,成为诗坛的佳话。
⑦罗家伦办学是有战略眼光的。为了使清华长足发展,他想筹建图书馆、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等教学设施。到任不久,就提出动用清华基金用于六项建设,同时要求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模式,提出由清华自己掌握清华基金。他所以耿耿于此,是因为他偶然发现外交部掌权者利用清华基金大肆中饱私囊。面对外交部强烈的反对,罗家伦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五个月内三次向教育部提交辞呈,以“辞”抗争。他说:“我辞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资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一场“恶斗”后,基金回归清华,六大建设项目的款子终于落到实处。
⑧1930年,罗家伦黯然离开清华。在他晚年所作的《我和清华大学》中有一段自我评说:“我虽然主持清华不过两年,可是我相信我这两年中艰苦的奋斗,为清华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
⑨清华大学从改制到抗日战争爆发不到十年,就培养出钱锺书、费孝通、王力、季羡林、曹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赵九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这一切,难道与罗家伦的开创性贡献没有关系吗?
(摘编自张昌华的《曾经风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提到梅贻琦校长,目的是以他被公认的功臣地位烘托传主对清华所做的奠基贡献。
B.罗家伦决意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既想凸显学术独立的追求,又想借此摆脱外交部对学校的管辖。
C.在大刀阔斧裁并冗员时,马约翰被误解为滥竽充数者而被降职降薪,他所带的足球队夺冠后,罗家伦立即将他恢复原职原薪。
D.罗家伦做事独断专行,招生时未经许可就“男女兼收”,这是他黯然离开清华的重要原因。
E. 罗家伦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多次向教育部提交辞呈,最终争取到清华基金的掌握权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
【小题2】第④段多处引用罗家伦校长的原话,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伦如何为清华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上精灵
王充闾
①这是一块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不是普通标本似的呆板形骸,而是一幅生意盎然、鲜活灵动的《鱼趣图》:十来条狼鳍鱼悠闲自在地洄游着,摇晃着尾巴,扇动着臀鳍,鱼贯而行,相互唼喋……
②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山势起伏,丘陵绵延,森林茂密。苍松、翠柏高耸云天,苏铁和蕨类随处可见。“河水清且涟漪”,狼鳍鱼群,悬浮上下,畅游其间。河边有怪模怪样的鹦鹉嘴龙和拖着尾巴的蝾螈在草丛间爬行得悠闲自在,青蛙跳进跳出,蹲在草棵里“呱呱”。熏风轻吹,晴和温暖的碧云天。不时地掠过各种飞鸟的身影;蜻蜒、蜜蜂和蜉蝣则在散发着草香的原野上闹闹哄哄。
③但是,厄运突然降临了。石破天惊;岩浆喷溢,烈焰腾空,铺天盖地的灼烫的尘灰,弥漫了浩浩茫茫的苍空大野。一场火山爆发不期而至。惊恐的鸟群为火山喷发的气体所窒息,败叶般地纷纷落下,同水中的鱼类一道,被埋葬在熔岩和火山灰里。
④一场远古的浩劫,一场天崩地(甲chè)的灭顶之灾,就这样,以其雷霆万钧、无可抗拒的威力,把那些鲜活灵动的生命牢牢地封存于地下。它们是不幸的牺牲品,它们的灭绝展示了生存的无奈、生命的悲哀。
⑤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毁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这些狼鳍鱼有幸在亿万斯年之后,作为这场(乙gèng)古奇观的直接见证者,以一种再生精灵的姿态,撩开岁月的纱帷,带着远古的气息,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⑥它们以一种永恒形态保存下来,恰如海德格尔所说,是“向死的存在”。它们用一种雕塑般的造型,把生命的短暂与恒久、脆弱与顽强展现得格外分明。
⑦石上精灵会诉说。这种诉说,无言却又雄辩,深邃倒也直观。透过一方古生物化石,借助于联翩的浮想,熟(丙ān)眼底的沧桑。这是一种幸会,一种机缘。
⑧古生物化石是一扇回望太古世界的窗户,是对地球生灭流转的忠实载录。面对这一片灵石,叩问亿万年前奇突、神秘的岁月。这其中的奥秘,使我们不断地发出设问:自远古代以来,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为什么每隔一个时期就要发生这种生命的骤变?为什么每一次灭绝的,往往都是盛极一时的、在生物链中最强大的物种?为什么在每一次生命骤变、生物灭绝的同时,又常常存在着部分生物的孑遗?
⑨一切事物自然都给予一个界限吗?
⑩时间与生命同义。古人曾经慨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朝生暮死的蜉蝣也好,活过了初一到不了十五的朝菌也好,比起人类来说,生命的久暂不成比例。可是普通人能活上一百岁,就被称为“人瑞”。这也只不过是这片狼鳍鱼化石的一百二十万分之一。真个是:“______________。”
⑪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探究,一刻也没有止息过。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
⑫尘世上每个人所能享用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是“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么珍贵的有生之年,究竟应该如何地度过?如何去支配那似水韶华?实在是一个“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问题。
⑬遗憾的是,人仿佛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开始悟解到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重新看待生命的“惊(丁zhé)”。死亡,与其说使人体验到生命存在的长度,毋宁说是使人体验到解悟生命的深度。
⑭“只有死亡才能够使人了解自己。”真正的永恒属于时间。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类生命体验、灵魂跃升的一束投影。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崩地(甲chè)B.(乙gèng)古奇观
C.熟(丙ān)D.惊(丁zhé)
【小题2】根据第⑩段的文意,横线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3】作者第②段的书写独具匠心,请结合本文前六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第(12)段“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中“此”具体指代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