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潜力=潜能。两者均是指潜在的能量或能力。狭义地说,潜力/潜能就是指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人的潜力难于估计。
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大约有95%没有开发。研究表明,正常人脑的记忆容量,约为6亿本书的知识总和,相当于超大型计算机储存量的120倍。若发挥一小半的潜力,就可轻易学会40余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及获取12个博士学位。尽管这个结果来自研究推论,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人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虽说人的潜力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至今仍处于低度开发的状态。按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如今,普通人仅用了不足1%的脑力,即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一生也只用了2%左右的脑力。
高科技和人类文明,却以高于人的潜力发展的几百倍、几千倍,甚至越万倍的速度突飞猛进,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表明人的潜力的开发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试想,假若唤醒人脑这个沉睡的巨人的50%脑力,人类自身、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又将是怎么样呢?可想而知,那时候,人类自身及其生活水平,肯定会更加辉煌灿烂。因此,高度挖掘人的潜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发生某种潜力/潜能的最大可能性甚至比潜力本身更让人惊诧。例如:一个本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落入水中,当他看见一只鳄鱼向他游来时,竟然神奇般地学会了划水;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妪,为救被压在轿车底部的儿子,只身挪动了斜倒的车身……
显然,说智能,就得谈大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大脑的使用只占到大脑机能的4%—6%,从而表明人的大脑被开发利用的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时常有人觉得脑子不够用,也有不少人经常为忘事而苦恼。其实,按科学家的说法,问题并不是出在我们的大脑本身,而是出在我们使用大脑的方法。假若通过有效的训练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有可能极大程度地开发出大脑的潜能。
本田宗一郎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点。上小学时,本田是班里的“差生”,学习成绩差,无论做什么也总是半途而废。然而,面对失败,他坚持反省自己,并不断注意改进。“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顽强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能力。”本田宗一郎后来创办了“本田公司”,以生产汽车、摩托车闻名于世。未来,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个未知数。但是,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再加上超凡的洞察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代伟人***以其经典的被历史验证了的24个预言向世人表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令人感触的是,人的另外一种潜力,即人在承受苦难、忍受迫害以及漠视侮辱的能力。在心态达观的人看来,任何不幸都是相对的。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如此想来,既然自己的遭遇不可能为“最”,那么,自己和那个更倒霉的人相比,肯定是幸运的。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就不失为在矛盾不解时,进行自我调节和稳定心绪的最好的精神武器之一。
总之,潜力人人有之。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或没有机会发掘它罢了。只要你善于挖掘,或许,你就能够将你的某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最好不要给自己设定什么限制,不要害怕自己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只要你能“描画”未来,只要你坚信你“描绘”的未来是真的,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拼搏、去奋斗,以至于用尽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全部的精力去实践,直到把它变成现实。
朋友,请相信我们的潜能无限……
(有修改)
【小题1】科普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请就文章第一、二段进行分析,谈谈本文主要是怎么体现这一特点的?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怎么理解“试想,假若唤醒人脑这个沉睡的巨人的50%脑力,人类自身、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又将是怎么样呢”。
【小题3】文章结尾提出“朋友,请相信我们的潜能无限……”,请结合文意分析其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3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别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悠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材料二:

临夏因毗邻大夏河得名。大夏河水哺育着这里的人们,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河流健康亮起“红灯”。

治理母亲河,临夏统筹设计。源头封山育林、围栏禁牧,实施生态修复。沿线区域综合治理,严禁“两高”企业,关停一批铁合金、制革洗毛企业。加大水源涵养区、城乡水源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打造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建设生态河廊。

治理母亲河,临夏责任明晰。现在不仅是村长在治河,不少村民、学生也一起加入护水行动。

治理母亲河,临夏依靠新技术。从河岸望去,河水流经14座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形成类似瀑布的连续景观水面。这种闸坝构思巧妙,不仅能挡能泄,解决了挡与泄之间的矛盾,还具有投资省、寿命长、工期短等特点,通过手机APP即可控制闸门开合度。闸坝建成后,河流恢复自净功能、景观功能,大夏河“垃圾带”摇身一变,成了风景带。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夏提出生态战略: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山水生态为主的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治理后的大南岔河也变清了,周边的景区推出生态旅游,和政县形成“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格局。依托美丽乡村,农家乐办得风风火火,带动了农村就业,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去年一年,临夏州旅游人数达1530万,同比增长41%;旅游收入67亿,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速在全省领先。

黄土坡上点新绿,山河叠翠倍还人。临夏州不断兴起的绿色产业,构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点燃当地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黄土坡点燃绿色希望》(2018年02月03日09版)

【小题1】下列对于文本中乡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曾经由于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综合利用。
B.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了绿色产业建设。
C.实践证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是可以兼顾,并且相互促进的。
D.好生态也是生产力,这不仅是认识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临夏市在农村建设中已经尝到了甜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把临夏市的经验推广开来,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B.认识是实践的先导,主流媒体对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营造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C.“好生态也是生产力”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不能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由于关停一些企业,会造成工业收入的减少。
D.材料一对于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宏观的指导意见,侧重政策性;材料二报道了临夏市治理母亲河的举措和效果,侧重实践性。
【小题3】怎样才能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小女孩不断哭泣着询问她母亲去哪儿了,人们编着各种谎话来哄她。到后来,实在不能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刑场上早就挖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1年第7期)

【小题1】第4段“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一句中的“僵”是否能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小题2】第5段中“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尊严和力量”,在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
【小题3】请说说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用文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意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人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也使得文艺的生命长存、青春永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辔而行。
正因为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巨大、辐射面广阔、渗透性强烈、作用力持久,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优秀文艺应当反映生活的本质,表现人性的本真,摄取时代的魂魄,摹写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观照,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环境和刚健的思想氛围,使人们在艺术的陶醉与情感的激扬中,自觉而又自然地向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聚集,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举凡真正能够增智立德、经年传世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正是因为内涵于其中的道德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文艺类的书籍之所以会被划入“经”的范畴,就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思想范式与道德传统,正是在这个熏陶和传导过程中逐渐积淀、升华,并最终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的精神根脉与道德标识。
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只靠玩形式、玩技巧,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蕴涵,则注定是难成正果的。至于那些媚俗化、低俗化和徒然追求时髦、刺激,一味戏谑、单纯牟利的所谓创作,当然就更是对文艺的曲解和亵渎了。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值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这个关节点,需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需要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练之外,更重要和更根本的,还在于思想、品格、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提升。要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具有创作源于生活的认知。只有方向与道路的问题都解决了,才有条件和能力通过文艺作品来有效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向上向善之力,只有在为人民而创作的深情与愿景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激荡着时代风云的现实生活中方可撷取。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它毕竟还是艺术,依赖于方向与精神、生活与艺术、道德与理想、情操与功力的完美结合。
【小题1】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文艺在历史上从来都是比人类社会的文明先行一步的。
B.文艺作品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文艺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类的书籍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所以被划入了“经”的范畴。
D.文艺的天性和天职向来是发现美、创造美、弘扬良知、布达道义、宣示真理、传播文明。
【小题2】下列例子不能证明第三段所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诗经》为什么要叫做“经”,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其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B.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绘场景、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却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C.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之所以会掀起收视热,除了剧中所蕴含的巨大道德力量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其艺术上的创造性。
D.抗战时期,郭沫若所创作的《屈原》,在屈原、婵娟等人物的身上,散发着作者的爱国激情与道德评析,引发了国民党权力核心的极度不安与恐慌。
【小题3】根据作者观点,在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哪些具体做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对茶的称谓和写法很多,有茗、葭、茶等叫法与写法,至唐代茶圣陆羽着《茶经》后,“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隋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茶道盛行,饮茶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人们不仅讲究“煮茶”技艺,对茶具亦十分重视。“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盛唐时的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有关。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并大量吸收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在工艺、造型及纹饰等方面的长处,使得唐代的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唐代盛行煮茶与煎茶,饼茶须碾成茶末煮饮。据查,唐人的饮茶习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有在茶中加盐的习惯,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当然,这时的茶具在重视金银器皿的同时,并未放弃瓷器。晚唐至五代时,我国瓷器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如玉似冰的越窑青瓷及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瓷茶具新时代。唐代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题目中的“秘色越器”就是指唐代越窑青瓷精品,“秘色”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后来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朝廷用瓷,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宋人饮茶一改唐人“煮茶”之法,将茶末置于茶盏,以茶瓶注汤点啜,称“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候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还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宋人斗茶,先斗色、次斗痕。先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之中,一边以执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荼筅击拂,最后看谁汤花“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则为赢。点茶,赏茶,品茶,斗茶,显示了宋人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
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文士茶”勃兴,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转注茶杯饮用,奠定了今日的泡饮方式。清康、雍、乾三代是清宫茶具制造的鼎盛期,出现了粉彩、珐琅彩、仿木石等创新茶具。从从茶具形制讲,除茶壶与茶杯外,盖碗是清代茶具一大特色。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展现了中国人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而是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选自《杯盏千古传雅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以前,茶的称谓和写法有很多种,“茶”字的形、音、义都还没有固定下来。
B.隋唐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
C.唐代讲究“煮茶”与“煎茶”技艺。宋代流行“点茶”,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
D.盛唐时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说法,体现出唐人在饮茶时将茶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盛唐时茶具主要是金银器皿,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不无关系。
B.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有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的习惯,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的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C.晚唐至五代时,我国瓷器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但自从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后,老百姓就不能再用瓷器了。
D.“秘色越器”的“秘色”既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也是指瓷窑秘不示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盛行茶道,这从宋代几乎全民都以饮茶为时尚以及宋人点茶、赏茶、品茶、斗茶等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中都可体现出来。
B.“文士茶”,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转注茶杯饮用,今日的泡饮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延续而来的。
C.不同时代,茶具各有不同,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D.到了清代,相比隋唐以及宋代,饮茶方式变得更为简单方便了,茶具制造更为新颖多样,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也更深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