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9 01:0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戏台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精美绝伦的戏台,容纳了绍兴人的梦想和荣耀。对此,他们态度认真,绝不造“豆腐渣工程”。他们把戏台称为“万年台”。他们打算让这些戏在戏台上持续一万年,比朝廷“万岁”活得更久。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铁血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
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曾有一座水上戏台,叫做钟宴庙戏台。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除了这些古老的水上戏台,还有许多新建的戏台在水面上耸立。在绍兴柯岩景区,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座戏台,歇山顶,龙吻脊,戏台主体皆在水中,通过石桥与河岸连接,虽是新建,却气韵未失,在水上,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我看到新旧戏台之间的传递关系,像水面上的波纹,在岁月中不断扩散。很多年后,它们也会成为古戏台,有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探望今天的一切。
这些戏台,既是地理上的制高点,也是心理上的停泊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只要夜幕降临,戏台就变成了戏。20平米见方,一桌二椅,三四演员,简朴至极,没有京剧的大行头、大场面,却变化无穷,铺陈出一番清艳排场,点染着情俗的瑰色,不着痕迹,却尽得风流。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一律成为对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一副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所以在著名的《故乡》里,他断然表明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态度:“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的唯一光源,于是有了这样的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当年和鲁迅一起看过社戏的人们,后来都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很多年后,鲁迅也变成了戏。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筹拍《鲁迅传》,赵丹饰鲁迅,但“大写十三年,大演十三年”的政治口号最终让这戏搁浅了。赵丹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新世纪,濮存昕有幸在电影和话剧里先后演了鲁迅。濮存昕称之为“盗天之福”。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A.精美绝伦:此处亦可换做“美轮美奂”。
B.盗天之福:意思是说自己运气非常好。
C.活色生香:可以用“绘声绘色”替换。
D.鞭长莫及:意思和“难以企及”近似。
【小题2】本文中有很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
②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小题3】根据语境,解说“上面任何一个人,都撑得起一台戏”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梳理本文的脉络。
①作者先从绍兴人爱戏写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写到鲁迅对家乡戏台的钟爱,又写到鲁迅本人后来也成了戏,完成了本文的过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说明文,完成下列小 题

西班牙科学家首次证实,距今约1.5亿年曾有一种食肉恐龙横渡大西洋,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大陆。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桑兹博士及其同事在最新一期英国《地质学会会刊》上撰文介绍说,他们是对在葡萄牙中西部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对化石进行的分析证实,这种恐龙为跃龙属。

在全球范围内,跃龙属恐龙化石标本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什1877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美国其它地区随后也陆续有类似化石标本出土。西班牙科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不仅是首次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首次____________。

桑兹博士等指出,新发现对研究侏罗纪晚期地球大陆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它意味着目前的某些理论可能需要修正。据认为,北大西洋是在侏罗纪晚期开始形成并扩展,从而切断了欧洲和北美大陆的联系。但当时两大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到底多少、北大西洋深度究竟几何,在地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

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距今约1.5亿年前,北大西洋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可能在200至300公里之间。这一宽度对一般的恐龙来说难以逾越,无法解释新发现的这一跃龙属恐龙为何当时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

桑兹博士认为,他们的新发现表明,侏罗纪晚期欧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联系,可能要比目前很多理论所认为的更加紧密。

【小题1】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B.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存于大西洋两岸
C.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存于大西洋两岸
D.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小题2】末段中的“更加紧密”是指(   )
A.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人类来往B.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动物来往
C.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距离D.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恐龙来往
【小题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桑兹博士及其同事最新研究表明,有一种食肉恐龙可能曾横渡大西洋。
B.西班牙中西部发现 的这种食肉恐龙,在欧洲尚属首次。
C.桑兹博士发现证明了侏罗纪晚期大西洋的宽度肯定水不足200公里。
D.1877年,马什首次在美洲发现了最早的恐龙化石。
【小题4】作为本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欧洲大陆发现食肉恐龙化石B.食肉恐龙
C.恐龙曾横渡大西洋?D.侏罗纪晚期的大西洋到底有多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正在大放异彩。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②人工智能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放眼当下,人工智能正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但也要看到,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抽象和总结,转化为一类特定的计算模型,最终实施在特定的应用中。传统人工智能这一运行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但是难以拓展;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其过程难以理解;策略学习手段能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但其依赖于搜索策略。可见,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③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大脑要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感兴趣的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形成语言理解、学习与记忆、推理与计划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此外,基于生物层面的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作用机制、脑区间环路特征、脑信息表达与处理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通过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神经机制的系统解析,“破译”大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编码的原理,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参照、模拟和逆向工程,将会形成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④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全球治理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发展到家庭建设,都将因这一领域的创新而发生重大变革。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朴素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符合人性的创新点。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正向的创新,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既是时代之问,也需要时代之答。

(节选自2019年1月《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以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能更好造福人类。
B.人工智能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因而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
C.传统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带来不少问题,原因是传统人工智能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
D.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等科技发展的研究热点,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人工智能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难以理解其过程。
B.能快速保存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系统是形成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
C.只要处理好与人类最朴素需求的关系,人工智能就能正向创新。
D.人工智能发展将给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小题3】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人工智能,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宋元平话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来作修饬。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游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明代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三国演义》以《水浒传》《西游记》到《金瓶梅》“四大奇书”标志着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创作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大都经过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的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滚动成鸿篇巨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艺术中的水浒故事聚集而成。《金瓶梅》则与上述三部不同,之前没有蓝本可以借鉴,是第一部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三国演)《水浒传》都是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为表现对象。《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而《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当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美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无论是《三国演义》的帝王将相,《水浒传》的英雄豪杰,还是《西游记》中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杰。《金瓶梅》不一样,它描写的人物是生活在读者身边的普通人,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也都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明代章回小说为清代两部伟大的长篇小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体制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选自《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根据第一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B.以回与回故事间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C.回目文字讲究,都采用双句,十分工整完美。
D.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场诗和散场诗的体制。
【小题2】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过程。
B.《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塑造了一群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在神幻、诙谐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C.《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D.“四大奇书”不管是写英雄人物还是平民百姓,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回小说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体制上得到了定型,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B.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
C.《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D.明代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2)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3)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4)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5)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6)……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7)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
【小题1】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答:
【小题2】小说情节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小题3】对“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回答,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请根据作品作探究。(6分)
答: